备注:已完结
类型:恐怖
主演:ThomasSchubert KarinLischka GeorgFr
导演:卡尔·马克维斯
语言:英语 德语
年代:未知
简介:十九岁男孩在少年观护所中服满大半刑期,为了赢得假释出狱的机会,他必须证明自己能够重返社会,却在求职过程中处处碰壁,最终竟挑中了最不可思议的行业──投身丧葬业运送尸体。日复一日来回于命案现场、停尸间、墓园与观护所之间,身处在最接近死亡的边界,终日面对着冰冷的尸首、亲眼看尽亲族百态,他也被迫回头去正视昔日所犯下的罪愆..深深深呼吸电影网友评论:人性展示得很简单真实!喜欢导演对称镜头和动静结合的运用;喜欢沉闷的拨弦乐器的烘托;喜欢蹲下身子抵着门放鸟走的男主。导演在展示社会人心的同时又给人些微温暖:镜子里一步步做示范教男主系领带的大叔;生气的走到车站却错过列车等母亲的男主;从不愿近身接触男主的少年犯们,下水对潜水男主的观当他选择殡葬业并震惊于其他人对已故的人的态度时,他的内心也发生了转变;当他打第一通电话给他的生母,去找她,去质问她,气愤离开,却在火车离开时并没有上火车而是等待她的解释时,他还是明白了血浓于水的道理;当他终于去回忆那段历史并愿意去墓地看望那位被他误杀的人时,他真的释然了懂得了人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不敢面对自己犯下的罪责与年幼即被送到孤儿院的伤痛,与生母形同路人的无奈,生活中的碰壁与亲见各色尸首的恐惧。孤僻自闭,心灵创伤。三次下水潜泳。影片克制内敛,冷峻静态,更加为我们还原了世界的客观寒冷与人类内心的绝望压抑,疏离冷漠。也是这样的经历才更加深刻地洞悉生死镜头静止而镜头里的人物行进是最大的拍摄特色,无论是拍摄的场景或是道具,色调和滤镜都有一种冷峻的氛围,话很少但是剧情很流畅的性冷淡欧洲电影,总是在不经意间吓到我。讲的其实也是一个TeenagerCriminal完成自我救赎重新认识自己审视他人的故事,最暖的一幕非火车上的邂逅莫属叛逆少年好像都逃不开亲情的缺失,但还好一个无意的选择给了他成长和懂事的机会。大概看惯了生死别离才更能体悟生命的珍贵和关心的温暖吧。也深刻感受到行业之间以及行业之内的鄙视链,还有就是欧亚两洲殡葬文化的区别,人之生死想来真奇妙,而最后竟感受到一丝温柔。男主长得好像巴西男模佩佩18.09.09开头很吸引我焊接声和大叫奥地利少年入殓师与日本那部不一样太喜欢泳池那段人生的窒息感同事嘲讽着“下地狱的总是别人”狱友耍猴般观赏疏离你不知道如何打领带出席听证会你也不知道在车厢里另一只手套接下来的命运你只知道妈妈说抛弃你是她做过最正确的事情你只是一张旧床垫怀孕而戒烟却抛弃他的母亲,前辈给死去妇人擦身穿衣时的专注,监狱里同伴因为他送葬而不肯跟他游同一泳池最后却纷纷潜入水,前辈站在镜子前给他示范如何打领带,14岁打斗致对方死亡而进监狱的少年,因为直面死亡才真正了解生跟别人对他的爱吧,一如最后墓园中厚云层上微弱的蓝天透出的光2013年标记的想看,一直到五年后才看完。如果没有入殓师这样的玉珠在前,可能评价会更高一点。配乐几乎没有,对于情感的推动就差了很多了。几段呼吸的困境算是清晰明了,但是却并不感人。很奇怪少年不同的角度看上去都不像同一个人。emmm作为德国人是不是jj看上去太小了一点?属于被低估的冷门好片。拿走床垫和脱毛衣戳到我泪点了。非常好。整个故事都很淡,然后对白也不多,但是空间感好得不的了。包括给观众心理上营造的空间感觉。“寻找”真是永恒的母题。电影本身其实一直是一个哲学观点,唯有过程是重要的,而结果(真相)带给人的是始终的怅然若失。sad演员KarlMarkovics作为导演的处女作,负罪少年的困境以及通过入殓师体验实现自我救赎的故事。小格局人物少对白少,节奏适中画面阴郁,呼吸通过细节贯穿始终我对殡葬业这类题材一向喜欢,故看得入迷,少年视角结合自己的故事,少了一份感悟和思考,多了一丝麻木和压抑很喜欢片中的细节处理,比如两次领带的出现和啤酒等等,作为处女作拿到最佳欧洲电影奖真的还蛮厉害。结尾的镜头看到了模仿的痕迹,不温不火地结束后还是感觉有蛮多耐人寻味的地方。不过看到有人说这位兄弟应该来中国做这份工作,一天1200,哈哈哈哈哈哈。一切由“呼吸”而来,装殓死人时屏住的呼吸、由母亲讲述的用枕头闷死你、又或是沉入游泳池里的无法呼吸,连成了十九岁少年的生命。生活对有些人来说像呼吸一样自然,对有些人来说,也许呼吸都要去学习。某种意义上来讲,还挺治愈的,克制、朴素、恰到好处。
备注:已完结
类型:恐怖
主演:FranziskaWeiss AndreasKiendl Sabrin
语言:德语
年代:未知
简介:◎中文 名 《死于三日之内2》2008年奥地利惊悚恐怖片DVD中字 ◎片 名 Deadin3Days2 ◎年 代 2008 ◎国 家 奥地利 ◎类 别 恐怖/惊悚 ◎语 言 德语 ◎字 幕 中文 ◎IMDB评分 6.4/10(85votes) ◎文件格式 XviD+MP3 ◎视频尺寸 640x360 ◎文件大小 2CD49x15MB ◎片 长 109Min ◎导 演 安德里斯·普罗查斯卡AndreasProchaska ◎主 演 FranziskaWeiss....Sandra JuliaRosaSt??ckl....Mona SabrinaReiter....Nina Michou3eFriesz....Elisabeth SusiStach....ErikaHaas BarbaraWeber....Gerti AndreasKiendl....Kogler MartinLoos....Gust AnnaRot....Gabi PhilippRudig....Josef HelmuthH??usler....Hans ◎简 介 一年前,Nina在连环杀手的杀戮中存活了下来,她试图忘却这段记忆,但是夜晚一个电话让她再度记起所有往事并且再次陷入神秘杀戮之中...... 【电影截图】: 《死于三日之内2电影网友评论》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
主演:苏珊娜·罗莎 乌尔里希·穆埃 亚诺·弗里斯奇 弗兰克·捷林 Stefa
导演:迈克尔·哈内克
语言:德语 法
年代:未知
简介:主演:苏珊娜·罗莎/乌尔里希·穆埃/亚诺·弗里斯奇/弗兰克·捷林/StefanClapczynski/多丽丝·昆斯特导演:迈克尔·哈内克语言: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地区:奥地利编剧:迈克尔·哈内克类型:剧情/悬疑/惊悚/犯罪上映时间:1997-05-14别名:大快人心/你玩得起.你玩唔起/恐怖游戏用户标签:惊悚,奥地利,犯罪,迈克尔·哈内克,MichaelHaneke,1997,奥地利电影,Michael_Haneke片长:108分钟imdb编号:tt0119167这本该是一个平静美好的早晨,乔治(乌尔里希·穆埃UlrichMühe饰)和妻子安(苏珊娜·罗莎SusanneLothar饰)带着儿子来到位于湖边的小屋度假,乔治和儿子前往湖边整理之后要使用的帆船,而安则在厨房里安置生活用品。一声尖锐的门铃划破的所有的平静,来者是一名看上去彬彬有礼的年轻人,他自称皮特(弗兰克·捷林FrankGiering饰),此行前来打扰是为了借一枚鸡蛋。皮特端正的外表取得了安的信任,但随后发生的事情却让安大跌眼镜。这时,一名叫保罗(亚诺·弗里斯奇ArnoFrisch饰),外貌酷似皮特的男子敲响了安的房门,同时,乔治带着儿子也回家来了。  演员都到齐了,一家三口怎么也无法想到的是,等待着他们的,将是来自这两个白衣恶魔的,毫无动机,毫无怜悯,毫无理智的凌虐。第50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迈克尔·哈内克趣味游戏电影网友评论:有趣的是,片中的两个受害者个人觉得长相很适合惊悚片,然而两个施暴者外貌却如此的儒雅随和。两位反派这种揪着他们所不满意的点不放的这股认真劲着实触动到了我,他们就像两个对他人态度极度敏感的指示器,一旦夫妇有一丁点不耐烦的态度他们就开始以无赖逻辑认为可以胡作非为了,这种看似没有人性的行为可能正是折射了普通人本我的想法。从胖子故意将电话弄坏没被发现而提醒女主人时,女主人的态度转变让他们知道,对他们来说已经有充分的内在理由去折磨这一家人了,我直到瘦子对镜说话都相信这两个反派是真觉得自己委屈要向他们发泄,直到倒带情节出现后,本片的立意升华到一种我难以评价的高度。(8)观众和演员都是哈内克这场趣味游戏里的棋子。在没有人被杀死的时候空气里都在弥漫着威胁和杀戮,当我们被牵制在厨房时,小男孩的死亡把这种气氛打破了,剩下的只有长镜头禁锢着的煎熬和崩溃,我们才真正陷入导演布下的阵局。夫妻二人的自救和女主人的逃脱戏已经不重要了,哈内克早已向我们表明了即使有获救的机会也会被我写没的,一切都是意料之中的假象罢了。直到结局部分的“倒带”他把所有人领到了游戏核心地带。开头和结尾镜头相得益彰,航拍带来的俯视感预示厄运降至,流畅的古典乐被死金打破,幸福的资产阶级家庭被devils毁灭。而且代表权力量权威的父亲从一开始就被钳制住全过程中几近失语。首先不得不说,美国版的翻拍居然让naomiwatts来演,太可惜了,她毕竟一切片角都用力过度十分凄惨,每部片子都看的我肌肉紧张,好像帮她承受了一堆强行演出来的苦戏;其次哈内克太擅长直接针对观众的视听暴力,《班尼的录像带》里班尼本人长大了继续来演保罗,父亲还是班尼那个对一切都毫不知悉的庸碌父亲;当年不停倒带回放屠杀录像强迫观众承受噪音的班尼,这次又给观众直接倒带电影,直视镜头,完全挑衅-这两部片大概是可以对位观看的了两人身着白衣却不沾染一丝血迹,用看似笨拙的方式进行着残忍、冷酷的杀戮。白日荒谬,夜晚恐惧,固定的镜头,急促的呼吸,落地的高尔夫球,极度压抑,令人窒息。而最让人绝望的是,每当以为有一线生机之时,这种可笑的“希望”又被迅速浇灭,越过荧幕,打破第四道墙,向观众发出最无情的嘲笑。又一个昼夜,冰冷的湖边,另一个家庭,又将诞生一起残暴的施虐,无人生还。初见以为只是一个闯入故事,深入之后才发现其实是一个陷阱。长着小细腿的杰瑞和肥胖的汤姆化身恶的上帝,同时控制了影片的主体和受众,当你以为恶人最终被战胜,恶人却用一个遥控器改变了时间线。可以理解部分观众以及影评人对此片的愤怒,暴力内部逻辑的缺位、不自觉地被操纵确实是恼人的,但也正因如此,此片才成为一个真正的噩梦尤其看完cache之后前半段便完全不以为然之前看到的评论说得挺有道理越是喜欢皮亚拉就越会讨厌哈内克但是从打破第四面墙那个回眸开始震惊哈内克是个控制狂把故事撕碎还不够连时间线和自然空间也随意打破篡改创造自己的Filmraum导演为王从这个语境来看观众的被动变得更绝望超越剧情的无能为力哈内克是真的变态……看这部电影的每一分钟都是折磨和煎熬,这就是哈内克要的效果。倒不怎么压抑,但是实在是煎熬,倒带和长镜头是非常折磨人的。为什么给两星呢,因为,不要觉得这种毫无理由的事情扯淡,生活中有些情况还真的会有这样,只不过没这么严重罢了,没事找事,就是如此。我不会再看第二遍。过分弱化那对夫妇,无理由的暴力和虐待更让人看的愤怒至极。从电视机的嘈杂到关掉后的一片寂静,大量的固定机位长镜头压抑的让人喘不过气,没有等来沉默中的爆发,有的只是扑面而来的无能为力,剧情是个循环,最后直对镜头的笑容深入人心。一直觉得《老无所依》中演绎的才是最纯粹的恶,但原来这才是。印象最深的是当儿子死后那中远景摆拍长镜头,深刻地描绘了一对父母从不敢接受现实到完全崩溃,把最扭曲最黑暗的人性毫无遮拦的展现了出来。哈内克是一位触及人性最深处的电影大师,赤裸裸地展现人的恶以及暴力,空洞到只剩下躯壳变态到极致,引人深思。结尾本以为有大反转却又是一个人性落寞的循环。女主一枪打穿暴徒的时候我承认是有爽到的,但很快就被提醒这个由全片唯一的正面暴力镜头引起的拉斯冯提尔式快感的正当性有多么可疑。最后我被调戏得都不那么认真甚至觉得女主下水的后滚翻还有一丝喜感之时,影片又说,这真的只是一部剧情片而已?我们感受的愤怒恐怖绝望是虚构的吗?生活没有倒带,但电影有。导演巧妙的在电影里插入了同观众的互动...他给了你机会,但你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让进度条不断的走下去。这是一部源于电影,而又高高地出于电影的小成本反讽巨制。不流于一般好莱坞风格,从电影开始若干秒的刺耳金属开始,绝望的气息便从来没有离开过。8.9极其intrusive的电影。其实比起之后的暴行,我还是更喜欢开头。影片从暴行开始之前一直通过各种手法在暗示一种对观众的侵略,比如刚出片名时不合场景的重金属乐、钻进冰箱的狗头、儿子口中“锋利的小刀”、小刀的特写以及狗吠,已经把焦虑感埋入观众的潜意识里。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
主演:比尔吉特·道尔 迪特·伯纳 LeniTanzer 乌多-塞米尔
导演:迈克尔·哈内克
语言:德语 法语 英语
年代:未知
简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爸爸、妈妈和女儿。他们的收入显然已经不仅仅是满足温饱,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很融洽,因此表面上看一家人很幸福。他们的生活很有规律。早上妈妈叫女儿起床,然后洗脸刷牙吃早饭,和大多数人一样。车库的门一天打开两次,爸爸早上开车出门,晚上下班把车开回家。爸爸、妈妈以及很多城市人都早已习惯这样重复着度过每一天。可是女儿还小,她的生活应该是多姿多彩、充满意外的,不仅在学校里,而且在家庭里。中产阶级的死板令她觉得自己被忽视,她不能忍受,所以有一天她突然假装失明,以引起大家的注意。 女儿的这一举动引起了大人的思考。身为中产阶级的父母认识到自己和大多数同类一样,把工作和赚钱当作了首要目标,他们努力工作只是为了工作本身,他们拼命赚钱也只是为了赚钱本身。在一切都轻车熟路以后,他们的生活已经变得既没有挑战性也没有趣味性。他们只是存在着,却不是生活着。 他们甚至感到孤立。可是看看周围其他人,不也是以同样的方式沿着生命轨迹运行?拥有了“忍耐”这一武器,“单调”就不再是生活的强敌。 这个家庭和很多中产家庭一样,面无表情地生活着,只是偶尔为那些伤感和失意落泪。但这个家庭又和其他家庭不同,因为他们决定冲破束缚。 在一个很普通的日子里,爸爸、妈妈、女儿没有用语言交流,就决定砸烂自己的家。爸爸买来钳子、榔头、锯子等工具,一家人把家具陈设都撕成了碎片。毁灭的快感给了他们前所未有的满足,即使如此他们仍然没有纵情欢呼或放声歌唱。他们再也没有放歌的机会了,因为接下来要毁灭的是自己的生命,这是他们早就决定的。 电视开着,但屏幕上没有任何信号。声色犬马的表象被清除,剩下的是一片雪花和噪音,电视的物理本质就是如此。这个没有信号的电视屏幕就是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第七大陆电影网友评论:天哪,反复出现的情节代表着生活的重复,而过度的重复则意味着人的活力创造力的丧失。看完最大的疑问在于为什么一家人会选择自杀?哈内克没有给出答案,他只是还原出他们日复一日的生活和突然一刻的毁灭。原以为是要移民(还钱,不去学校虽然理由奇怪,以及反复出现的海滩场景),但从开始破坏的那一幕,整个人被吓到了,如此克制与冰冷,尤其是鱼缸被打破的一幕,女孩的抽泣。最后看到女孩去世时心灵不由震撼。其次印象最深的便是第二次洗车时母亲的哭泣和与女儿的互动。导演在拍摄时可以大量地避免拍摄人物的面部表情而只拍摄其动作。冰川三部曲1。喜欢片头三口人早餐,导演故意都没有拍他们的脸,意味着没有个性的家庭,甚至希望后面都这么拍下去。比较喜欢这种冷静克制的叙事方式。看到三人亲手破坏一切衣物家具,把钱都冲进马桶,好心疼。是怎样枯燥的生活能让一家人如此决绝?想象不出来!良好的工作,高收入,漂亮的女儿。。到底你们要什么?活着可以改变,死了能改变什么?根据真实案件改编,还是很震撼,宁愿相信导演没有展示给我们真实原因(比如妻子出轨,丈夫杀了妻女后自杀,原谅我想象力匮乏。),不愿相信没原因的全家自愿自杀。在机械而冰冷的现代日常生活之中诞生了这个[第七大陆]的梦幻之国,但通过摧毁物质世界就能抵达这个乌托邦了吗?这种童话大概连格奥格和安娜都不能相信,可他们最终依然还是选择了自我毁灭。这其中的悖论即是哈内克对现代人可悲境地的最主要批判。第一部长片就拍得如此有想法,还把布列松完全消化为自己的风格,这真是非常难得。他有一种独特的画面角度,能捕捉到生活里平庸的恐怖。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就够了。这也是为什么这部冰川三部曲的开篇之作反倒比他后来劝世意味过浓的其他作品更显得惊悚。9.5看完本片和《趣味游戏》基本确认哈内克是最会玩弄观众的导演之一。形式上水平是真的高,几乎全片都是固定镜头,灰蒙蒙的画面加上个别对着空白墙壁的特写更是提升了整体的沉闷感,并且进一步感受到片中角色生活的乏味。正因如此,后面看他们拆家真的有种把所有憋屈全部发泄出来的快感,也就是那时惊觉:shit,哈内克这条老狗的目的又达成了。不过这片子把中产阶级鄙视到极点了吧。片中这个家庭除了赚钱以外就没别的事可做了,不考虑培养几个爱好?难怪最后耐不住乏味自我毁灭了。哈内克的鱼缸困境,从开篇洗车房的密闭空间,六点钟闹铃的规整开始,各种流水线上的作息填充末尾的无信号电视画面,第七大陆的海岸空气渐渐离这户人家越来越远。冲出这座中产阶级的鱼缸,是哈内克的实验,视觉上的破坏和践踏无法弥补内心的孤苦,刻意避开角色,镜头对准物品,藉由小孩子的嘴说出“我想到死很开心”“我死后想去天堂”,已经在冰川三部曲的首部打下了一个负能量标准线。中产家庭的压抑物恋物癖一览无余对日常琐碎的记录特写一帧帧的黑幕产生压抑前半部分激发了物欲后面一大段暴力砸房子则将断舍离这种心情无限放大(然而我十分恋旧看的时候很难受)《ThePowerOfLove》更加讽刺开头洗车和结尾噪点电视机很妙总的来说在观感上很新鲜“第七大陆”过去被毁灭未来不会存在而现在的此刻是从未向往的未来哈内克用强大的内功杀人开始的镜头让我的三文鱼吃得无味,镜头对准的生活无比机械,这很有意思:因为相比于对准面部,无表情的手部操作反而更引人入胜,也更等同生活。雨刷打字机丰盛的餐食喂食小鱼早安晚安,镜头下的一切秩序都梦幻般地令观众(也令我)馋涎。而毁灭却往往比活着更容易也更激烈,激烈过后是死亡,而平静背后是活着。生活的无聊是如何压垮个人的。细碎压抑的镜头铺垫,带出早早设好的结局。没有人相信这样的事情,没有人了解他们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离开世界之前,他们选择了最后沉默的暴力(掰断黑胶、砸烂音响,导演你是魔鬼吗?),缺水的鱼将悲剧敲定。狡猾聪明的女儿,被动成为了沉默的牺牲品,还穿着她红色的衣服。中产者生活困境也是人类困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虚妄循环,在不知尽头目标下盲目存活。被各种琐事缠身有人习以为常有人难以跳脱、谁没有再某个时刻想要一走了之的冲动而胆怯懦弱的我们却丧失生的希望同时也没有死之勇气。他们赴第七大陆,苟延残喘世人不愿相信其真实因不敢面对其勇气也无力尝试其痛苦。物质的丰裕并不能带来精神的富足,正相反,丰裕物质让本被忙于挣钱、疲于奔命的人所忽略的精神的空虚,更加凸显了出来。让人有了闲暇来意识到物质之外更多的东西,然而其时已晚,生活早已僵化成了机械式的一成不变,一切都成了流程和形式,意义被抹消,剩下的只有一眼望不到头的重复日常所带来的虚无。冰川三部曲不论是题材、气氛还是手法都比较相似。这部更能看到真实事件的影子。剪辑上的片段化和断裂感就像新闻记者试图用找到的只言片语拼凑完整的报道一样。问题还是没情感,很多时间人脸都看不见。大量的行动展示沦为了类似纪录片里的“情景再现”,削弱了电影艺术的感染力,只留下了事件本身的印记从一开始看这闷片就觉得很激动。讲故事用一个个的特写长镜头,连承接的黑屏都比别人长,而且大部分时候镜头都不动,简直是我们没钱买器材拍片的人的参考宝典。Haneke的片子一贯重于气氛情绪渲染,如果换成音乐可以比成余音绕梁。故事不奇,画面不炫,演技不狂,一看成篇都是导演功底。拜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