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
主演:奥丽维娅·赫西 Sebastiano 英格里德·卢比奥 米歇尔·门德尔
导演:Fabrizio
语言:英语
年代:未知
简介:本片内容跨越了半个世纪,真实而深刻的记述了德蕾莎修女秉持著对上帝的信仰与奉献的精神,发扬人性至善的光辉,超越国界与藩篱,给予数以百万计贫困苦难的人带来 希望与尊严慈悲的恻隐之心,无怨无悔的照顾无依无靠的人们,让他们知道有人关心著他们,她抚慰了苦难人的心,发扬了信、望、爱的至高精神,为那些弃婴、麻疯病人以及比穷人还穷的人们默默付出,鞠躬尽瘁 德蕾莎修女生平记事: 德蕾莎修女生于一九一Ο年八月二十六日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人。 一九二八年派调印度加尔各答洛瑞图修道院。 一九四八年因深感受印度贫民的苦况,而走出修道院济世救人。 一九五Ο年获教宗特准,成立了 仁爱传教修女会。 一九九七年六月在华府接受美国政府颁赠国会自由奖章。 一九九七年九月五日因心脏病发,逝世于加尔各答,享年八十七岁。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
主演:安德烈·鲁斯特 英格里德·布尔克哈德 OrsiTóth HannesP
导演:RonnyTrocker
语言:德语
年代:未知
简介:提名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影片的《隐居者》于10月12日登陆德国院线这部导演处女作展现了阿尔卑斯高山农场里远离喧嚣城市的生活图景:由于担心儿子因山区的寂寞而崩溃,母亲向儿子阿尔伯特隐瞒其父亲的离世,以防止后者放弃工作并返回农场。然而,当母亲最终请求援助且真相大白时,现已爱上一名匈牙利客籍女工的阿尔伯特必须决定自己未来的生活方式。在科技发展全面决定且飞速改变我们日常的时代,对自然的思念和重返往昔的渴望也随之增长。影片则以完全去浪漫的方式有力地描述了一个濒临消失的世界。(小易甫字幕组)
备注:已完结
类型:美剧
主演:安妮-玛丽·约翰森 YusufGatewood ChadJamesBu
导演:夏洛特·席琳
语言:英语
年代:未知
简介:女主人公CassieBishop(HarrietDyer扮演)生来就具有一种天赋,能看到死者并与之沟通,还可以帮助解决他们尚未解决的问题…但她却认为这是一种诅咒,不管喜不喜欢。很快,她的老朋友洛杉矶警署LAPD的探员TomHackett(PaulBlackthorne扮演)和他的新搭档CindyLuna(JaceyVasquez扮演),洛杉矶警署LAPD命案组中一位年轻女探员,请Cassie帮忙解决一宗极其黑暗并且没有任何线索的谋杀案件,尽管Cassie非常不情愿但还是同意使用她的天赋来协助他们。同时,Cassie在协助探员TomHackett解决那些城市中最具挑战性的案件同时,或许找到一种方法来仰制她的天赋。Anne-MarieJohnson扮演TomHackett和他DamienAsante的上司Swanstrom,洛杉矶警署LAPD命案组的总指挥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
主演:奥丽维娅·赫西 Sebastiano Somma 英格里德·卢比奥 米
语言:英语
年代:未知
简介:本片内容跨越了半个世纪,真实而深刻的记述了德蕾莎修女秉持著对上帝的信仰与奉献的精神,发扬人性至善的光辉,超越国界与藩篱,给予数以百万计贫困苦难的人带来 希望与尊严慈悲的恻隐之心,无怨无悔的照顾无依无靠的人们,让他们知道有人关心著他们,她抚慰了苦难人的心,发扬了信、望、爱的至高精神,为那些弃婴、麻疯病人以及比穷人还穷的人们默默付出,鞠躬尽瘁德蕾莎修女生平记事: 德蕾莎修女生于一九一Ο年八月二十六日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人。 一九二八年派调印度加尔各答洛瑞图修道院。 一九四八年因深感受印度贫民的苦况,而走出修道院济世救人。 一九五Ο年获教宗特准,成立了 仁爱传教修女会。 一九九七年六月在华府接受美国政府颁赠国会自由奖章。 一九九七年九月五日因心脏病发,逝世于加尔各答,享年八十七岁。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
主演:英格丽·褒曼 查尔斯·博耶 查尔斯·劳顿 路易斯·卡尔亨
导演:刘易斯·迈尔斯通
语言:英语
年代:未知
简介:主演:英格丽·褒曼/查尔斯·博耶/查尔斯·劳顿/路易斯·卡尔导演:刘易斯·迈尔斯通语言:英语地区:美国编剧:哈利·布朗/欧文·肖类型:剧情/爱情/战争上映时间:1948-02-17别名:魂断凯旋门用户标签:美国,英格丽·褒曼,美国电影,爱情,IngridBergman,名著改编,Ingrid_Bergman,1948片长:120分钟/USA:133分钟(restoredversion)imdb编号:tt0040109Inwinterof1938,ParisiscrowdedwithrefugeesfromtheNazis,wholiveintheblackshadowsofnight,tryingtoevadedeportation.OnesuchisDr.Ravic,whopracticesmedicineillegallyandstalkshisoldNazienemyHaakewithmurderinmind.Onerainynight,RavicmeetsJoanMadou,akeptwomancastadriftbyherlover'ssuddendeath.AgainstRavic'sbetterjudgement,theybecomeinvolvedinadoomedaffair;matterscometoacrisisonthedaywarisdeclared.凯旋门电影网友评论:感觉这部影片更像是一部黑色电影,鲍曼的这个角色真的不太好,既想要爱情又想要安全感,最后变成了彻头彻尾的悲剧,查尔斯.劳顿虽然是个配角但是却很抢戏,剧情中间部分有点脱节,不流畅,鲍曼和查尔斯.鲍育真是一对冤孽啊。。。总感觉这片子想复制卡萨布兰卡的成功,可是主题又拍的浑浊不清。褒曼的角色实在让人喜欢不起来,甚至让人觉得她的悲剧完全是自己活该。另外影片的节奏也很怪,故事框架在,可完全没有营造出那种时代感。查尔斯劳顿还是很抢眼的~刻画出所有恋爱中的傻女仔。”youdon'tlovemeanymore","youareresponsibletome"...ohmygod....据说原著小说很精彩,但是片子改编得不够精致,最重要的是英格丽.褒曼这种气场强大、生命力旺盛的女性不适合演绎这个比较任性又神经质的酒吧女歌手的角色可能这种心理描写很精彩的小说不适合拍成电影吧。缺了对主人公的心理刻画,所以片子看起来很呆板...不过男女主人公的外形气质跟小说还是很符合的。论充战争的苦难是如何变成烂俗情节剧的。三位大明星也拯救不了。褒曼将人物的情感表现得很充分,但饰演水性杨花的女子缺乏说服力。雷马克对拉维克心理状态的刻画特别见功力,这就是小说是一流小说,电影却只能是二流电影的缘故,虽然电影中有一流明星褒曼和鲍育。英格玛褒曼实在太美了,楚楚动人的眼神,一边看电影一边看书的故事梗概。一边是安全一边是爱情,乱世下的众生还要如何。小说很美。但是改编成电影很呆板,且褒曼不适合这个角色。哎,好莱坞的灯光啊晃呀晃死我啦、频繁的音乐呀好恼人呀先看的舞台剧再看的电影,也许是先入为主吧,感觉被宝塚改编后的舞台剧要好看很多.褒曼实在不是我喜欢的类型.片子看得我糊里糊涂的,直到我读了小说才知道英格丽褒曼演的女主是怎么死的。查尔斯博耶阴沉得可怕电影终于翻出来看了,可能是先入为主的原因,感觉比原著查不少,但有鲍曼一切都值了!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
主演:英格丽·褒曼 亚历山大·诺克斯 埃托雷贾尼尼 茱莉艾塔·玛西娜 特里萨
导演:罗伯托·罗西里尼
语言:意大利语
年代:未知
简介:主演:英格丽·褒曼/亚历山大·诺克斯/埃托雷贾尼尼/茱莉艾塔·玛西娜/特里萨佩拉蒂/玛塞拉罗韦纳/TinaPerna/SandroFranchina/MariaZanoli/SilvanaVeronese/WilliamTubbs/AlbertoPlebani/EleonoraBarracco/GiannaSegale/AlfonsoDiStefan导演:罗伯托·罗西里尼语言:意大利语地区:意大利编剧:罗伯托·罗西里尼/SandroDeFeo/MarioPannunzio/伊沃·佩里利/布鲁内洛·龙迪/费德里科·费里尼/迭戈·法布里/MassimoMida/安东尼奥·彼得兰杰利/唐纳德·奥格登·斯图尔特/A类型:剧情上映时间:1952-12-04 别名:1951年的欧洲/TheGreatestLove用户标签:意大利,罗西里尼,英格丽·褒曼,意大利电影,1950s,RobertoRossellini,1952,Roberto_Rossellini片长:113分钟imdb编号:tt0043511褒曼扮演一个住在罗马的美国贵妇,儿子突然自杀,使她觉醒,要为社会做慈善事业。朋友劝她亲自接近民众,方知民间疾苦,于是她毅然摆脱上流社会的羁绊,深入民间,发现了社会所存在的贫困和失业等严重社会问题。后来她干脆离开家庭,搬去跟贫苦的妓女同住,结果招来丈夫的粗暴干预。一九五一年的欧洲电影网友评论:严格来说新现实主义的寿命是短的,两大主力的自白(《米兰奇迹》与该作)已经完全脱离了前期作品的影子。而且如果说《火山边缘之恋》的些许表现主义显形在主观镜头中,还可以用角色的心理波动来解释,这一部从情景构造到女性脸部的光晕完全是表现主义的复辟,不变的是导演真挚的表达诉求和对完整运动过程的执着,一一溶解在“低调”的长镜头之中。通篇都是雨果的笔触,所幸有了米歇尔——情感落脚点的缺席,又一则阶级童话升格为传道士的史诗,相比德西卡的“化身”淘淘直来直去的左倾转变,罗西里尼借助艾琳更立体的观察基督精神与当代思潮融洽的可能性(两人在这方面是一致的,或许是当时意大利共产党的普精神背景遍),一个现代贞德的诞生宣告了否定的答案,更庄严而绝望的宣告了他以基督精神为支柱的人道主义立场,将一代一代的做着乌托邦的大梦有人认为电影很“左”,但人物都是活生生的人物——①生机勃勃的朱丽叶塔,也许费里尼在《卡比利亚之夜》《骗子》中给她的角色就是从此得到启发,毕竟他做过罗西里尼的副手(大概是这个名称?);②对母亲极尽依恋的米歇尔却让人联想到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对母亲的细节;③从英格丽·褒曼细腻的眼神中表达出的女性意识更是处处点睛,最后电影归属到“为什么大家都害怕?”这些觉醒的意识酝酿的是社会的反叛者,人们害怕他们,所以精神病院就该是他们的归宿,而这些觉醒的人则认为我不要回家,回家我救不了自己,也救不了别人。归根结底,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对人的救赎,又陷入困局之中。极富思想性的一部罗西里尼,本来以为题目太大,但看后觉得十分合适,不仅是时代的精神状况的反映,这部电影本身也是那个年代左翼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充分展现,倾注大量社会改革理想,展现当时人们对共产主义的误读、不解乃至恐惧,更高标准的一种高尚道德观亦或是宗教狂热的对立矛盾之思索;褒曼坚定高贵的骨骼,如同站在女工的队伍里如此格格不入,真心的认为自己的阶级所应当承担的道德义务,为自己背负的“罪孽”赎罪,穷人眼里的天使,富人眼里的疯子,小女孩亲褒曼太可爱了「Wefeeltheneedtoshareit,tomakeourlovebiggeruntilitembraceseveryone.」「Weshouldimprovetheirnature.Whorwetodaretochangethem?Godmadethemastheyare.Howsaditissuddenlytodiscoverthatwe''vebeendictatorsinourlivestoourselvesandothes.」剧中提到的战争是美苏之间意识形态之争引起的三战吗?儿童、穷人、女性……扶贫艰难啊,阶级之间互相根本不了解对方。这片子讲的东西太多了,线索是女主角在丧子后追求精神的寄托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没有理论指导的左,虽然对社会学来说价值有限,没有任何理论体系,应该连社会活动家都算不上,但是对心理学有极高的价值。这个片子比爱德华大夫对心理学有价值,有一种有点“妖”的人本主义诠释。8.5第一幕的设置与转折颇有新意,然而之后便一泻千里。影片本身内容倒是没太大问题,只是整个第二幕还是充满了新现实主义的各种特定标签,再加上整体拍得还是太直白了,没有太多值得去过多思考的地方,因此显得有些重复而乏味,这也使得即便第三幕跳脱出了套路,也依然是力道不足。倒是对褒曼的角色刻画得极为细腻,我已经开始怀疑罗塞里尼是借褒曼三部曲来秀恩爱的。对资产阶级的批判不留情面—表面体贴的丈夫,看到妻子追求自我就把她送进精神病院;神父感觉到女主比自己境界更高,就断言她思想很危险...女主对所有人的关怀,闪耀着圣母光环,完全不是给别人看,而是为了解脱对自己的恨,和给自杀的儿子一个更好的天堂。褒曼演现实中的天使很可信,很多配角也出色艾琳洞破福音的超然精神力量被其原有阶层视为令人不安的异常,他们不吝惜歌颂主的荣光,却质疑惧怕顿悟神性的凡人。最后一幕的升华则崇高、不安又激进,艾琳隔着精神病院的窗栏俯瞰,家人离去的背影如同她的葬礼已落幕,而穷人们仰望悲鸣像哀悼受难基督。这是正走向复兴的欧陆,这也是万物复苏的前夜。9.5。推倒重写,正如《likearollings》之伟大不在于左,而在醒世一样。这片的高超之处也不在于它对于观众政治导向的影响力,而在于它切实给出了政治意见并指出了原因。若按罗西里尼一贯的中立写实角度分析,罗并不想赋予这部电影政治意义,而是希望借其展现社会问题并提出建议德勒兹分析此作将人物处在陌生的情景,角色与观众达到同一,使得运动—影像转化成纯视听情境,而此正是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形式标准。一次心灵分析的绝好范本,惊叹罗西里尼叙事中的圆润变迁。褒曼出色的演技,把人物内心刻画出来,还有朱丽叶塔,寥寥几笔,就再现了卡比利亚的风采。7.8意大利演员表演的魅力被英语配音毁得一塌糊涂,褒曼装出来的蹩脚口音也需要时间来适应,挺过前半段俗套的角色塑造,节奏加快的后半段才展现出这个剧本的价值,突出阶级分化的结尾十分有力,而褒曼极具感染力的表演是本片的灵魂所在。GeneSiskelFilmCenter如果说儿子的死导致了她的精神敏感,那么可以说她与整个家族、属于她的社会渐渐失去了一种交流,她是异己,是异化人群中被看作异化的人。结局很震撼,她被上层阶级判为病人的同时却被下层阶级奉为圣人,太讽刺了!马西娜灵气十足,不过褒曼却总有一种好莱坞女星气场,自带光环。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
导演:马克·罗布森
语言:英语 日语 汉语普通
年代:未知
简介:主演:英格丽·褒曼/罗伯特·多纳特/尤尔根斯·库尔导演:马克·罗布森语言:英语/日语/汉语普通话/俄语地区:美国编剧:艾伦·伯格斯/伊索贝尔·伦纳特类型:剧情/传记/战争上映时间:1958-12-11(美国) 别名:用户标签:英格丽·褒曼,美国,信仰,战争,IngridBergman,美国电影,宗教,1958片长:158分钟imdb编号:tt0051776马克.罗布森导演,背景是在中国抗日时期。一位英国女佣葛拉蒂(英格丽.褒曼饰)想参加传教团来中国传教,但却因为资格问题而被拒绝入团。葛拉蒂不放弃这一想法,由西伯利亚铁路来华,到六福客栈传教并且帮忙。此时正是日本侵华时期,葛遇到中德混血儿上尉林(克德.朱尔吉斯饰)。林是国民党的情报官,劝葛回英国,而葛则以自己是中国公民而拒绝。后两人坠入爱河,但是时事不容得他们考虑。西昌传教士带来五十名孤儿,杰米逊博士准备用军车将孤儿撤往后方,葛便带领百名孤儿上路,经过爬山涉水千难万险,终于将孤儿们带到了西安,完成了一般人视为不可能的巨举。本片强调中华儿女抗日精神,场面壮观,感情丰富动人,令人深浸其中。本片曾获得最佳导演金像奖提名。第3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马克·罗布森六福客栈电影网友评论:影片在美术设计上还停留在东方主义的符号化想象下,无法准确反映30年代中国实际面貌,还是停留在19世纪清朝南方的面貌理解上。不过在那个中外交流依然闭塞的时代,中国与西方互相间都由于缺乏广泛的交流渠道,彼此都存在偏见,这可以当做情有可原的误会。故事上则延续那些东方传统古典戏剧的模式,不免要创造一段异域爱情作为重要主题,而让战争题材的严肃性不免削弱。又由于其主角的传教者的身份,让此片的基督教情绪氛围和同时期的宗教史诗电影颇为相似,最后的千里逃亡基本被打造成了出埃及记的翻版,以激发基督教徒观众的信仰感动情绪。从此片显得落伍的表达形式,也可见新现实主义与新浪潮对电影革命性的改观,各国开始呈现自己当下面貌的真实故事,反过来也革新了传统历史史诗片的面貌,到80年代诞生了《甘地传》《末代皇帝》这样真正成功的作品很平凡的故事卻看得讓人眼淚直流…信仰或許真能讓人充滿力量和變得偉大吧。看電影之前的我並沒有怎麼認識到這一點,現在想到風之顏色裡說無食物卻能餵飽眾人就靠信仰的幻覺,突然覺得這是可能的了。印象最深的台詞是女主的那句大意:當法律和我心中的信條違背之時,我知道該遵從哪一個。真是太酷了。得知這部片子居然是在外國拍的和佈景的真是很震驚,看看以前老外過來拍攝的記錄視頻,說大部分背景和路人神還原也不為過。要說唯一能讓人挑剔的就是全體國人飆英文吧都好像英國土著似的,聽懂也全不費力。不過瑕不掩瑜,就為了致敬那些當年冒著生命危險來中國的傳教士們,亂世中拯救了許多生命的好心人們,為了心中的正義犧牲了生命的人們,滿分也不嫌多。来自英国的传教士格拉蒂丝艾伟德女士,在山西阳城即将被日军屠城前夕,带领近百名孤儿几经辗转,跋山涉水,行程超过一千里,最终安全抵达陕西扶风,没有丢下一个孩子,我们国家的历史课本里却连她的名字都没有,听说过她的人更是凤毛麟角。这则动人的事迹被好莱坞改编成本片“六福客栈”,从史实角度我们自当向艾伟德女士致敬,而从电影角度上是完全不及格的片子,西方视角居高临下,异国恋情与身份认同困境等枝枝蔓蔓的叙事线与表意都影响了作为人物传记电影的严肃感与统一性,失实的背景信息与滑稽可笑的自以为是也很难使中国人入戏,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片中那些宗教性意味浓厚的戏份,是真实发生过的。说到《六福客栈》,难免要和《龙种》对比,这两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老电影充分展现了反法西斯同盟长久以来的友谊,分别由美国百年影史最伟大的两位女演员主演。《龙种》全部角色由歪果演员担任,出演中国农民居然像模像样,甚至比许多中国人自己还演得好,故事也精彩,堪称神片;而晚拍十多年的《六福客栈》反倒要差些,除了几个歪果仁主角,其余演员都是中国人,却没有把中国人的习性把握准确,看着别扭,尤其女主角轻描淡写就把旧中国的社会问题解决了,实在是想当然了。本来不抱太大期望,看完发现简直太棒了!唯一的缺点就是服装混乱失真,但是在那个年代,在制片方做出努力想要实地拍摄未果,在中国尚对外界封闭的时代,还能照顾到不少细节,真的相当棒了!县长决志那段褒曼的感情表演得太真实了!整个片子其实挺去宗教化的,凸显的是人而不是神。但是看的过程中依然为这个神迹哭得不行了,她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啊,一百个孩子,一个不少,从阳城到西安,穿过日军封锁,缺衣少吃,怎么做到的啊!!!虽然是为西方传教士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善举及大爱唱赞歌,但难得一部西方电影对中国及中国人民比较客观和友好,没有固有的偏见和丑化。对西方导演来说已经很不容易。此片拍摄过程应该是非常艰苦,女主角扮演者英格丽褒曼的饱满的情感,精湛的表演为此片增色不少,相信她为此片付出了很多,十分钦佩!仁爱和林代表西方对中国的两种影响。仁爱是基督之爱,而林则是宗教之外的现实入侵和强暴。没有爱的入侵将遭失败。本片暗示,林/混血军阀/国民党只有和西方精神中爱的成分重新结合,才有前途。仁爱在片尾摸着婚戒,画面上出现的却是被她征服的小镇:无论林的成败,基督精神已经和中国这片土地结合了。此片的定义不是一部传教电影,是一部传记故事。虽然外国人想象中的中国有些别扭,但是英格丽褒曼的演技实在太棒了,完全弥补电影的不足。是她把艾伟德演活了。感谢主,片中她将100多儿童救出杨城,事实中一定比电影更加艰难,经历得困难不是我们能想象的,正是让我看到神的带领,能有真实的奇迹。虔诚基督教徒心怀大爱来到抗战时期的中国弘扬教/法,带领50个儿童安全转移!说真的五几年的电影拍得还行,只要不是中国人看那些“中国话”都不会穿煲。不过国/民/党安排火车协助教区转移儿童是真的?抗战抗到大家都没饭吃,还全县列队欢迎女主进城是真的?恐怕是一段自己给自己贴金的自传吧?艾伟德作为电影原型对《六福客栈》并不满意,一是自己又矮又丑,让英格丽褒曼来主演有过度美化之嫌。二自己终生未谈婚论嫁,加入浪漫的恋爱情节有违事实。三自己开设的客栈本命为“八福客栈”,取意于《圣经》的“登山宝训”中耶稣曾有“八福”的训导,改为六福客栈不好理解。我估计你们也不会去看,如果真要看呢,估计会一边看一边笑。这故事是真的,人物是真的,但文化误解和时代局限真是一点面子都不给,生生变成喜剧片。看完了我去查了一下,这女传教士在战前入中国籍,1953年共党统治期要重返中国结果被拒绝,唉,一点面子不给啊。可惜伟大的转移只拍了片长的五分之一,老太太生前最不能容忍就是给她加了爱情线。抗战时候还有一场伟大的小长征,中国的老朋友新西兰人路易·艾黎和他的战友英国人乔治·何克带领儿童学校,从陕西宝鸡双石铺撤退到甘肃张掖山丹县,那段历史拍成了《黄石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