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已完结
类型:爱情
导演:九九
语言:汉语普通话
年代:未知
简介:译名:僵尸猎手 片名:Gallowwalker 年代:2012 国家:美国 类型:动作/奇幻/惊悚 语言:英语 体积:1CD 时间:92Mins 导演:AndrewGoth 演员:韦斯利·斯奈普斯WesleySnipes/瑞利·史密斯RileySmith/塔尼特·菲尼克斯TanitPhoenix/KevinHowarth/SimonaBrhlikova/StevenElder/帕特里克·博金PatrickBergin 剧情介绍: 主人公考兹是一个很神秘的**。因为身为修女的母亲,当初背叛了对上帝的誓言私自生下他,使得考兹一直背负着诅咒:每一个死于他枪下的人都会重新复活。不久,被考兹杀死的一伙人,以恶人坎撒为首,都复活过来找他寻仇。为了应付这种局面,考兹也给自己找了一个名叫范布鲁斯的年轻勇士一起并肩战斗…… 影片截图: 《僵尸猎手电影网友评论》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
导演:杨明明
语言:汉语普通话
年代:未知
简介:阿明和月月从导演系毕业后,一直没有戏拍,于是她们决定拍摄一部记录自己生活的电影。在剧场里,月月喜欢上了演话剧的男主角。前期拍摄在她们不断的磨合沟通下缓慢进行。直到有一天,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女导演电影网友评论:伪纪录片的形式很有冲击感,节奏也恰到好处的掩盖了剧作和表演上的部分平庸,但是总觉得还是差了一点什么劲。这一点什么劲,我想应该是导演在后续的作品中努力去找到并且克服的。电影本身不算长片,所以逻辑和叙事上的缺陷可以原谅,不知道如果变成长片是会改善还是更加暴露?原先是觉得电影的节奏有些快的,但是看多了几遍以后,也觉得这样的节奏恰好适合这样的表达。如果硬说这部电影矫情,其实确实有一些作的成分。但是剧本如此,文艺青年无论如何都有一点这种倾向。所以这是可以理解的。郭月和杨明明在这部电影中的表现很自然。但令人担忧的就是这种自然会不会已经定型成为了表演常态?如果说如何去寻找自己已有缺陷并去改善,是杨明明要去做的事情,那么郭月要去做的便是挖掘自己表演的多样性。还没找到《柔情史》的资源,很期待看到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在私影像的质感(包括未经修饰的毛边)里,埋了一个精巧的、文学性的对峙,你可以说它贩卖对女性的窥视,也可以说触碰了人在触碰的一切。摄影机同时是匕首、爱抚与通道,在视点(不合常规)的延续与转换中,有一种吞吐世界的力量,就好像在人物狗血的关系下,有一种青春的蓬勃与自由,which甚至让我相信,影像就是当下的拷问灵魂。“然后,我变得不单纯了”,伯格曼之于电影人,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之于作家,大概是一样的。看杨超的课提到了这部电影看的是75分钟的版本后面就属于记录了是关于阿明去各个影展最时的故事就女导演来说还是一部比较有意思的伪纪录片一开始看的时候会让人误以为是纪录片就还要要这种风格故事的话还是有点欠佳就像阿明自己说的这是一个短片一个东西就不会交代的那么全面可以理解不是我吹牛逼我以前有一个女朋友特别像月月还是比较喜欢独立电影感觉意犹未尽希望能更长一点戏不够烟来凑哈哈哈好看的~剧情狗血,但把如此俗套的设定拍到大家都以为是真的很厉害了,多一星给通篇两个女人一台机器的制作形式探索。同样的形式想到了罗马的房间,无数隐喻和细节拍摄,但通篇由对话联结就会有点无聊,可以看作高级和可看性相矛盾的例证?但当你了解纪录片似的对话和情绪是源于无数次演练编排,是会有点失望的。关于虚构和非虚构,要是从导演和记者的职业差别讨论应该会很有趣吧虚构与纪录之间的界限的确模糊了,我不知道有多少细节是导演身边的故事,也许是看之前很多人评价蛮高的,看完以后觉得没有想象中那么好~一个永远看不见的男人总是无时无刻存在着,我认识的女生不全是这样的,反而是后半部分的纪录片让我对杨明明导演有了更多的喜爱,她和月月都是极度真挚的人,很坦诚,一点都不作没预想的好。手法是好的,但不太喜欢核儿。怎么讲,所有闺蜜为一个男人撕逼的戏我都天然反感吧。当然,杨明明很有灵气。加上影展部分的内容后比单纯的40分钟短片显得更完整,像是一种基于本体的外延,进一步模糊了现实跟电影的界限(尤其是里面的某些人在几年后成为了我现在的好朋友,真魔幻)。女导演?文艺女青年?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子如果都是这副样子、这种生活态度的话,我只能说我们国家的教育体系是彻底失败的,这些人的家庭教育也是彻底失败的。尽管年轻人都有过自己想过的生活的权利和自由,但如果连未来的导演都是这种状态的话,我看不到我们的艺术或者美学会有进步的可能。以为是淘汰,别人却在上升。年轻永远没有错,年轻永远有词,可又能怎样呢?拍点什么,说点什么,参加点什么,穿好点,喝一喝,认识在这条路上的各式各样的人总好过在家,没什么特别的,也不算好看,离电影远,离说话近,以为是在上升,我却想看到你们被淘汰,是我心肠太坏。+电影节纪录片令人惊喜的、充满巧思的片子,所有的设计都被伪纪录片的形式冲淡化解,平常的剧情却拍的如此好看,优点都来自于带给观众纪录片式的错觉。郭月很有表现力,像我某个不算很熟的朋友。什么是物质现实的复原,这就是最大程度的物质现实复原。本片的纪录片《女导演之电影节》同样有趣。伪纪录片难得情节顺滑、逻辑轻简,省略处予人意淫空间。两个活得自我的北方女人,为一个丑龊南方有钱男撕逼,嘴上性,心头爱,矫饰虚伪又无比真实。郭月可称得上内地舒淇(除了个子太矮),可惜后继乏力,多在烂片里打滚。此片和三年后横空出世的《路边野餐》,可谓双峰并峙。概念到节奏投机取巧的真好真实的足以令大部分艺术女孩们不自在为什么这么真实呢不是自己这点事就是身边人那点事加工下迷茫生活里挣扎着的混蛋精神美名独立电影它并没有被拍出浪漫主义堆积的只是形式留心展望下周遭的故事和自己也处处是景很不要脸的形式讨巧。聪明的女导演。一出充满噱头的虚伪真实戏。故作的情感真实与故作的看似不经意的撇清洗白。既想获得赞赏又作势示弱。但真心赞扬很聪明咯。牛逼!btw与其命名为《女导演》何不顺其为《女表达者》或《女自拍者的友谊》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
导演:万仁
语言:内详
年代:未知
简介:主演:陈博正/苏明明/颜正导演:万仁语言:地区:台湾编剧:万仁/廖庆松/万明美/林怀生类型:剧情上映时间:2014-11-07(台湾) 别名:跨海跳探戈/ItTakesTwoToTango用户标签:台湾电影,台灣,万仁,喜劇題材,台湾,2014,萬仁,2013片长:imdb编号:《跨海跳探戈》(ItTakestwotoTango)是“台湾新电影”知名导演万仁重返大银幕的新作。透过新世代男女的跨海爱情故事,延伸至上一辈歧异的两岸意识形态,片中充满擦枪走火的劲辣交锋,最后还牵扯出当年都参与过国共内战的双方祖父,让这场婚姻大事有了出人意表的结局。两岸三代到底是针锋相对,还是笑泯恩仇,在本片出现不同以往的观点。车拼电影网友评论:芝士,港燦拍照時叫的,茄子--天朝人叫,而寶島同胞會叫--去死.之前看過一齣對面的女孩殺過來,台男陸女,反轉後同題材來一次,也要扯上老一輩的心酸事.這個案確最曲折,從東洋鬼拉壯丁到國軍到紅軍再回台軍,片名卻叫車拼.包裝成喜劇才拉來投資,萬仁導演辛苦,連香江也要來宣傳,笑點差不多,以為行-未必.昨天去看过了电影,电影真的非常赞!中间一段的确略微夸张了一些,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些处理其实是为了渲染一些喜剧效果而已,并没有影响到导演最后表达的无论是谁都应该摘下有色眼镜,敢于面对历史的情怀。最感人的地方应属结尾时爷爷表达的无奈了,我和一同去看电影的朋友最后一大段都是哭着看完的。萬仁怎能放任自己退化到豬哥亮都不如的水平?四個編劇能惹的麻煩盡出,前後兩次提親間的人物性格完全矛盾,兩家對峙的理由也牽強,偏偏這是部打轉在台灣與中國民風差異的故事,讓這些矛盾與牽強提昇到偏見甚至國族歧視的層級,總歸兩字:荒唐。節奏特慢,快轉開三倍都不礙觀賞,真是硬傷(缺點)!这片是台湾新电影宿将万仁导演的一部新作。万导十年不拍片,看来有些手生了。这片表现自由行背景下的两岸关系,主题有价值也接地气,但对大陆人的描写基本还是80年代的老套,唯一有当下性的是把大陆人写得很土豪,显得肤浅和概念化。结构上也首尾不一,泛善可陈,可惜了一个好题材。导演说他十年没拍电影了,我觉得看得出来,男女主角演技都不咋地,影片节奏和重点也怪怪的。进入剧情来讲,男女主不为自己的幸福努力,完全旁观双方父母瞎折腾,真是没搞清楚是谁在寻找终身幸福。。。台湾跟团旅游巴士上导游播放的,因为里面有很多两岸间文化差异,思想差异闹出的笑话,也有台湾本土的风土人情细节,有笑点,有尬点,最后也有泪点。作为路上观影,功能性更强,艺术性欠缺。在台湾旅游的时候车上播的碟片,题材有点有趣,但影片本身不怎么好,只是在那个场合够点题。演員都不錯但焦點不集中題材略混亂女主的爸爸台詞頗有梗女主是我看過的最像唐澤壽明的人無誤其实能看,但总能听出一些奇怪的旋律。今年盛产太多类似的两地题材,无奈还是过于拘束。蠻可愛啦,可是尼瑪從頭到尾對不上焦距是搞毛線啊啊啊你們不是專業的麼?!……,這片跟「超級三部曲」是同一個人拍的?!2013.11.17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
导演:李佑宁
语言:汉语普通话
年代:未知
简介:导演:李祐编剧:吴念真主演:石峰/苏明明类型:剧情制片国家/地区: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上映日期:1986又名:最爱是谁/TheTwoofUs 由于生意失败,陈义昌的公司倒闭。看着债主纷纷上门讨债,妻子不堪忍受提出离婚。除了7岁的儿子强强,陈义昌几乎一无所有。失落的陈义昌整日借酒消愁,幼小的强强仿佛从爸爸的身上感觉到家中的变故,曾经养尊处优的他不得不开始面对生活的残酷和艰辛。 为了躲债陈义昌将房产抵押给了做高利贷生意的周文生,带着强强变卖家产远离都市。他们来到了乡下海边,准备开始新的生活。陈义昌跟随渔船出海,几天几夜才能回家一次,可怜年幼的强强每天靠方便面充饥。连到家中讨债的债主都看不过这么小的孩子如此窘困的生活。 但强强是个懂事的孩子,虽然像其他同龄孩子一样可望得到玩具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但他知道爸爸目前的处境,从不会向爸爸提出任何要求。雨夜强强在岸边等待爸爸回家,被大雨淋透,第二天患肺炎被送往医院。为了给儿子治病,无奈之下陈义昌联系到以前公司职员借钱。陈义昌内心深深感到对儿子的愧疚,他暗自发誓不能再这样潦倒下去,要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让孩子过上正常的生活。 陈义昌在码头找到了一份工作,脾气也逐渐好了起来,父子俩开始过上了平静的生活。一次偶然前妻代表公司到码头提货,遇到了陈义昌。此时她才知道仿佛人间蒸发的父子俩搬到了这里生活。放学后强强在学校门口看到了妈妈,这是父母离婚后近一年的时间里他第一次看到妈妈。妈妈为强强买了喜欢的玩具,还带他吃好久都没有吃过的蛋糕,强强不明白为什么妈妈不能搬来和爸爸一起住,如果是这样强强就再也不用心中思念妈妈却不敢向爸爸提起了。 原本以为生活就将这样平淡地度过,一纸传票却打乱了陈义昌的生活。他抵押给周文生的房子还有将近一百万的贷款没有还清,周文生将他告上了法庭。陈义昌在法庭上向法官讲述了自己带着孩子的艰辛生活以及为了孩子的成长付出的一切,连法官都为之动容。但为了强强不再受到任何外界的伤害和影响,陈义昌暗下决定带强强离开这里。尽管不知将要去向何处,但只要能和儿子在一起,陈义昌就感到满足。他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儿子过上幸福的生活,无论有多么艰辛。 精彩视点: 随着传统家庭伦理观念的逐步瓦解,描写单亲家庭故事的影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不断被推出,如早期曾在大陆受到极度关注的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等。1986年由台湾出品的《父子关系》也是这一类型的家庭伦理片,情节简单,内涵深刻,感人至深。尤其是片中小演员潘哲蒲,将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从任性到无助再到后来对大人的理解,演绎得十分到位,可谓浑身是戏。 父子关系/最爱是谁电影网友评论:【5.0】没觉得电影核心是父子关系,电影着重表现是失败后的生活,及从困顿情绪中慢慢走出。影片表现了夫妻关系,父子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情人关系等,及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但这一切却又是只言片语,没有耐心反映出转变的过程。那场法庭的戏真是过分煽情。ps胖胖的强强真像蜡笔小新的原型。张三的歌胜过电影。感觉没讲什么,但是看着也很顺,不累。这样形象的男人不适合这样的人物吧,怎么看都。。。可能幻想到他了吧,这样不好,但是这样也好。小胖子很可爱!还是个天生的演员呢!原来讲的是真人真事我们一起启程去流浪 虽然没有华厦美衣裳 但是心里充满著希望 我们要飞到那遥远地方 看一看这世界并非那么凄凉 我们要飞到那遥远地方 望一望这世界还是一片的光亮张三的歌表达了一切。纯纯的父子情。个人认为,从小孩成长的角度出发,从小的家庭变故会让小孩子提前成熟,并非是坏事。而相依为命则是增进感情最好方式。我想把这首歌献给小六。听《张三的歌》找来的电影,没想到又是吴念真编剧。和很多吴念真作品一样,就是普通人的生活里,那份感情那些道理就这么表达了出来……有些表演感觉太用力了些张子石写“张三的歌”的初衷也是给和自己在美国艰辛度日的儿子,和电影本身很契合。嗯。“这世界并非那么地凄凉,我们一起启程去流浪。”因为歌曲找的电影小胖子跟他爸爸说“我也要跟你离婚!”不要错过这个小胖子啊太可爱了(我就是这么待见没人看的老电影)8.6;後來《意難忘》裏的王識賢活脫脫就是本片里石峰的模樣啊...莫非這就是台灣式苦逼勵志男性標準形象的延存嗎因为一首《张三的歌》,依旧是那个主题,至尊宝到孙猴子的转变,我越来越明显地看到它,正在越来越靠近。最近听李寿全的8又二分之一,所以看到这部电影。吴念真编剧,很生活的电影,和张三的歌很贴切。2016/11/7《张三的歌》,一首好听的歌;父子关系,一种微妙却又实实在在存在的关系。吴念真就开始做编剧了唱红一首叫张三的歌86的台湾腔只有一点点男权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
主演:柯一正 陈秋燕 李淑苹 赖德南 苏慧伦 庹宗华 张世 苏明明
导演:万仁
语言:汉语普通话
年代:未知
简介:导演:万编剧:侯孝贤/廖辉英主演:柯一正/陈秋燕/李淑苹/赖德南/苏慧伦/更多...类型:剧情制片国家/地区: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上映日期:1983片长:115分钟/Taiwan:110分钟又名:AhFeiIMDb链接:tt0337507 编剧:廖辉英HuiyingLiao侯孝贤HsiaohsienHou 闽南人用“油麻菜籽”比喻女人的命运,说她们像油麻菜籽一样随风飘散,落到哪里长到哪里。秀琴出身于台湾有钱人家,是娇生惯养的小姐,嫁给李世俊后却经常遭到丈夫的冷落和打骂。李世俊在外玩女人,还将她的嫁妆拿出去卖钱挥霍。她只能忍气吞声,操持家务,生儿育女。在家中,儿子阿雄得到父亲的娇惯,吃喝、玩耍、不干活。女儿阿惠却得不到父亲的怜爱。一次,丈夫引诱别人妻子的丑事败露,秀琴变卖全部家当,为其平息纠纷。后来全家迁到台北,另谋生路。自此,夫妻在家里的地位颠倒了过来,秀琴成了家庭的主宰。但她同样重男轻女,儿子受到纵容,阿惠虽联考时成绩优秀,仍要做许多家务活计。这时,父亲对阿惠的态度变好,给予她许多疼爱。在台北经过一段困窘的生活,家境逐渐好转。秀琴变得讲究衣饰打扮,追求享乐。她对阿惠交男朋友进行干涉,不让女儿嫁给她所爱的恋人沈立伟。但大学毕业的阿惠,不再接受像油麻菜籽一样的命运安排,终于同相爱的立伟结为夫妻。最终,秀琴承认了阿惠的选择。 油麻菜籽电影网友评论:你从那些艰苦的日子走来,是怎样莫可奈何的忍耐,而从前未曾给我的爱和关怀,今天在你带泪的笑里找来,谁说我的命运好象那油麻菜,只是你不知将它往哪里栽,就算我的命运好象那油麻菜,但是我知道了怎样去爱,才盼望你将我抱个满怀,日子就已荡呀荡的来到现在,经过了那些无奈和期待,我好高兴有了自己的将来。蔡琴的这一首《油麻菜籽》唱尽了女儿阿惠对母亲的情结,两代女人之间无穷无尽的思绪总是围绕着命运的安排。(1)前大半段满满的闽南味(不知对什么总觉得相对客家人或其他少数,闽南人总让让我有一种特别重男轻女的感觉==),不过人物形象的转换很有意思,最后结尾也很感人,有一种太好了的感觉。(2)一开始的女性形象和背景蛮有既视感的,总让我想到南投老家,到现在还是很难理解为什么会有手握主导权的女性还那么重男轻女,即使大儿子(长子)不孝也是,也不给相对地对待孝顺的长女,就只是早生但性别错误吗?==泪点被戳的一塌糊涂。迄今都无法理解一个人会去用自己经历过的苦难要挟别人,即使为人父母也圆不了这个逻辑。而我长到28岁,始终没认领过“剩女”这种标签,就从未主动把自己置于你国婚恋系统去审视,在糟糕的家庭结构里至少学会避免重蹈覆辙。那首听了太多遍的同名主题曲,压来更多善意,还是很好听。1.献给上世纪两个时代的女性的挽歌,含辛茹苦的母亲、顽逆的长子、懂事的女儿,强势的父亲,因为出轨被抓,家庭地位的反转,原本父亲宠爱儿子,后来开始疼爱女儿,女儿一心情系母亲,结果理解自己的却是父亲,倍受宠爱的长子,却从未理解父母的心思,太多太多感触。各种泪点。蔡琴的油麻菜籽伤人至深。从根本上来说,片中也并无男女地位平等的宣导。但在当时的年代还是具有一定意义。电影的前一半讲的是女性在男权世界里的温顺和服从。后一半是女性世界的反刍。丈夫在家庭地位的下降,被抬升的女主角却没有摆脱惯有思维,仍旧奉行男尊女卑的思想,继而传给下一代。但最终却被女儿成熟的进阶式行为教化。女人的命,是油麻菜籽的命,落到哪里,就长到哪里。献给那个时代的台湾伟大女性,也致敬我们父母辈的婚姻,虽然剧情依然是那种常见的家庭伦理剧,但其中配乐带着那股哀伤非常动人,终于能听懂蔡琴的那句“但是我知道了怎样去爱。”其实这很容易能改编成大陆题材的故事,哎,那个被时代所坑掉的婚姻。廖辉英的小说以及与侯导的剧本都是十分富有生活韵味的,特定的时代里的夫妻关系,对子女的态度,对婚姻的关系。但我没有看出油麻菜籽一般的女人,陈秋燕饰演的母亲是压抑愤怒之后的变态麻木,是生活中的裘千尺,在房间里搜私房钱和女儿劈开钱罐后捡地上的钱,真是超有魅力的表演,重现且讽刺。拍得非常仔细认真,陈秋燕演得很好,有层次,化妆、道具也做得精细,比较起来柯一正的表演一般,太木讷。父女关系的几个细节挺好。从一个家庭的变化,也带出台湾社会几十年的变迁。节奏稍慢。李淑桢、颜正国,是80年代初台湾电影中最常见的童星,非常灵动可爱的小演员。主干突出的过于明显导致些许刻意无法被忽视。但这又绝对是部佳作。一个女人和家庭的半生史。苦难缺憾艰辛跌宕。搬家前后的对比颇耐人玩味,由忍辱到强势的转变如此巨大却自然妥帖。女儿的成长未完的长路,新旧观念的冲撞及慈孝纠葛的无奈。命否运否?转于不甘。令人感到不适的应该就是背景音乐的选用了吧。个人认为与其不要背景音效都比刻意煽情的音乐好。又是一个展现台湾年代变化的剧情片,令人疑惑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爸爸与妈妈的性格在发生变化的同时,却没有发现促使他们内心真正改变的动机不明身份。妈妈的角色让人觉得悲哀,她在现实面前孱弱无力,依靠掌握了弱点才控制了丈夫,进而成为一家之主,但即使如此,她依旧弱小。她在成为一家之主之后,贯彻了她本应反对的男权。这一点,在进入新时代渐渐不再适用,这又构成另一重悲剧——时代总抛弃她。早期作品,画质的模糊、讲述的粗糙不掩其优其秀。这一部作品在意图的刻画、展示与传递上,是要高过《岁月神偷》的,更加原生更加贴近也更加丰富。后面的几处转折不够好,情节的句段也有些失衡,肥瘦不均;片尾的无声回顾又回神了。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