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
导演:洪尚秀
语言:韩语 法
年代:未知
简介:典型的洪常秀风格小品,伊莎贝尔·于佩尔在片中饰演了三名不同的女人,名字都叫安娜,到韩国旅行的过程中遇到了相同的一批当地人。在异国电影网友评论:三个故事中都有着一个名叫安娜的女人却有着三个不同身份。相同的场景和人物,相似的台词,但有着三段不同的爱情纠葛。第一个故事中的安娜是个法国女导演有着独立意识的女人,她和橘色上衣的救生员相遇,救生员用着笨拙的英语和她搭讪,但安娜用以礼貌的方式回应他。第二个故事中安娜是个搞婚外恋的女人,在这个海滩中虽然她又和橘色上衣救生员相遇但在这里她有着自己喜欢的人,有自己的坚持,所以她和救生员也没有故事结局。第三个故事是一个被丈夫抛弃的女儿,她来到这片海滩散心,和橘色上衣救生员相遇,在这个故事中她和救生员发生了关系有了结局。每个故事中安娜都会来到橘色帐篷里,但只有第三个故事中的安娜真正进入了这个帐篷里。洪尚秀才是在其作品里充分享受着快乐,影片的轻松感是从创作到呈现,全方位表达出来的。导演用相同的演员饰演三段身份各异的并行相似故事,又通过人物关系与叙事细节的设计,在其间建立起了一个潜在的环形因果关系。在不同的身份关系和人物状态下,人物走向不同的结果,依旧是洪尚秀习惯的两性关系探讨,但显然放飞自我的于佩尔,让本片在导演的作品列表里更具特色。昨天彪哥看完《独自在夜晚的海边》说有一种基式的感觉,那今天这个《在异国》可以说是洪尚秀的蓝白红了。三段遭遇无限相似又有微妙的差异,配合结构上的巧思(第一幕的啤酒瓶是第三幕扔掉的,第三幕的雨伞是第二幕放置的,巧的是蓝白红三部曲里也有类似的联系)组成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很喜欢的一部洪尚秀了。洪尚秀是真会玩儿!掰扯出三段白日梦的学编剧的小女生,仿佛就是他在我就是想这样拍的镜头后面,心底得意吧。我也真是爱这一口,真有趣味——结构、对话、音画,真有洪尚秀独有的标牌式韵味,一点都不沉闷,就算它们都显得简陋无奇。他粉于佩尔吧?此外,西方、佛教、爱情,他这自顾自地都想说道些啥?于佩尔与洪尚秀的合作,只能说双鱼真的跟天蝎比较合吧。于佩尔饰演的三个女人,连走路姿势都各自有别,实在是厉害。且不说男女关系,导演在展现东西方文化差异上也是一把好手。面对西方女人,男人的献媚,小姑娘的雀跃,韩国女人的嫉妒都非常显明。背后斤斤计较,当面说着没关系你是客人,倍感熟悉。60/100在洪尚秀作品中相当平庸的一部,视听技法和剧作风格都在意料之中无功也无过。虽然洪尚秀属于只拍一部电影的导演,但是每一部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程度上的自我升级和转型,但这一部明显带有猎奇色彩,没有于佩尔换成其他女演员故事一样说得通甚至更好,总体失望大于期望吧。在异国,说的是在另一种处境的适应过程,女性处于不安与希求安全(灯塔)的位置,三段故事中或相似或暧昧的线索构成的时空也正凸显出这种不安,但这种不安最终被再次到来的希望击散,正如片中的那些尴尬的幽默感。细想是个挺有意思也挺有感觉的故事,开头和收尾都妙得可以。4.0这个导演真的是...连年炮制让人无FUCK说的电影啊...(韩国人的英语,于姨的羊咩咩...)洪尚秀、柯南伯格、蔡明亮...似乎找到了这些个人不喜的当代导演的一条共性,他们都顽固地不愿在创作的最初动因上隐藏丝毫,一种动机上有悖“冰山理论”的暴露癖三场四篇似有若无的恋爱,像戏剧彩排般同样的对白讲了一遍又一遍。空荡荡的沙滩还原“编织女孩”里那个度假沙滩。阿姨站在路中央,向左或向右,芙芙的“特莉丝塔那”也是这样的选择。佛偈真是无聊当有趣。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一股丑怪和汗臭,阿姨的承受能力太惊人了。洪尚秀的电影现在越来越简单随心了。于佩尔的表演中难得出现了小女人的性格,走路都蹦蹦跳跳的。结构上仍然是洪尚秀的玩法,不但大玩戏中戏、梦境等多重叙事嵌套,同样演员、同一场景,甚至相同台词的三段式也很有意思。唯一的遗憾就是猥琐度没之前的高因为太喜欢所以不想理性打星。三个不同的女人,三段相同的欲望,于佩尔演得真好。洪尚秀的推拉镜头笑果堪比赵本山,简单粗暴,滑稽尴尬,太好笑了。也是真不知道这份尴尬到底是情爱的尴尬还是为人的尴尬。大师那段戏很有趣,处处都有趣。洪尚秀其实还是在用电影来打现实世界道貌岸然的人的脸。比如最后的那个僧人其实就是现实中假正经的人吧。每个人都在寻找灯塔,都在寻找照亮远方的光明,可都不及于佩尔最后轻盈小步举着的那把伞,它遮蔽了眼前的雨,其实就够了。
备注:已完结
类型:科幻
主演:斯蒂文·韦伯 克里斯蒂娜·考克斯 特里特·威廉斯 阿莱克斯·潘诺维奇
导演:不详
语言:英语
年代:未知
简介:在业内颇负盛名的物理科学家卡尔·达米隆(史蒂文·韦伯 Steven Weber 饰)和搭档瑞秋·利德(克里斯蒂娜·考克斯 Christina Cox 饰)为普罗秋斯开发DRIL转换计划赢得社会广泛关注,该计划将极大改变人类社会的能源供应模式,而在此期间有无数反对派组织试图阻止这项可能危及生活安全的计划推行。在某次试验过后,公司附近一个社区发生极为严重的火灾,火灾导致无数人伤亡,流离失所。卡尔直觉感到该起事故与DRIL有关,他提议终止计划,但老板和瑞秋完全不与认同。与此同时,卡尔的女儿露比(杰西卡·麦丽奥德 Jessica McLeod 饰)想方设法从父亲那里盗来相关资料,以支持反对DRIL的组织和活动。 灾难到来前夕,所有的人百感交集,无法释怀…
备注:已完结
类型:喜剧
主演:伊莎贝尔·于佩尔 伊萨赫·德·班克尔 克里斯多弗·兰伯特 尼古拉斯·迪
导演:克莱尔·德尼
语言:法语
年代:未知
简介:◎中文名 《白色物质/白鬼子》09年法国最新剧情喜剧DVD中字 ◎英文名 White.Material ◎年 代 2009 ◎国 家 法国 ◎类 别 喜剧/剧情 ◎语 言 法语 ◎字 幕 中文 ◎IMDB评分7.4/10(387votes) ◎文件格式 XviD+MP3 ◎视频尺寸 576x240 ◎文件大小 1CD49x15MB ◎片 长 102Min ◎导 演 克莱尔·丹尼斯ClaireDenis ◎主 演 伊莎贝尔·于佩尔IsabelleHuppert....Maria 尼古拉斯·迪佛休尔NicolasDuvauchelle....ManuelVial 伊萨赫·德·班克尔IsaachDeBankolé....Leboxeur,l'officierrebelle WilliamNadylam....Chérif,lemaire 克里斯多弗·兰伯特ChristopherLambert....AndréVial(asChristopheLambert) DavidGozlan....Hamudi AdèleAdo....Lucie,lafemmed'André 阿利·巴凯AliBarkai....Jeep,lechefdesenfantsrebelles Daniel3eTchangang....José 米歇尔·索博MichelSubor....HenriVial,lepropriétairedelaplantation ◎简 介 伊莎贝尔·于佩尔扮演一个无所畏惧的彪悍白种女人,她在这个没有透露名字的非洲国家拥有一块种植园。很快席卷全国的叛乱危及到她的家庭。在坚守和逃离之间,她面临抉择。 故事发生在某个因叛乱而处于动荡时期的非洲国家,勇敢而强悍的白人女子玛丽亚在这里拥有一片种植咖啡豆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已经生活了三代人。叛乱很快席卷全国,但玛丽亚拒绝放弃她的咖啡地,尽管这将危及到她的家庭。对她拉说,离开意味着屈服,是软弱和胆怯的表现。她的前夫安德烈对她的盲目、顽固和傲慢感到忧虑,他决定瞒着玛丽亚偷偷安排全家人逃离回法国。安德烈已不再指望着咖啡的收益,他已经和一个年轻的黑人女子结婚,并育有一子,为了他们,他甘愿赴汤蹈火。他背弃了玛丽亚,将命运托付给一位邻村的村长。他天真地以为这位村长反对叛乱,是他们可依附的朋友,殊不知后者电影下载在拯救这个被外界隔绝的家庭的同时其实另有目的。而令玛丽亚和安德烈都没想到的是,在他们的咖啡地里就藏着被悬赏通缉的叛军军官。在封闭的道路两边的茂密丛林中,一群童子军正埋伏在此,准备着接下来的掠夺…… ◎剧 照 幕后制作 2008年的《35瓶朗姆酒》被不少法国媒体评为年度十佳之一。克莱尔·丹尼斯擅长的家庭故事,就像伍迪·艾伦兴趣纽约的知识分子圈一样,也已成为固定粉丝团每隔一段时间买票进影院的理由。她说,这是一部伊莎贝尔·于佩尔的电影。鉴于后者是今年戛纳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白色物质》可能不参赛。 ·此片的编剧玛丽·恩迪雅在2009年11月获得了龚古尔文学奖。 《白色物质》是一部把女性坚强不屈精神发扬光大的影片,这部影片有两个强硬的女人,镜头前的是伊莎贝尔于佩尔,镜头后的是导演克莱尔·丹尼斯。 克莱尔·丹尼斯的影片讲述后殖民时代的种族冲突,但对殖民者的国籍她并不感到不安:“因为我从来不当自己是法国人”,对女主演于佩尔的溺爱,她毫不掩饰:“于佩尔让我有上瘾的感觉。” 【电影截图】: 白色物质电影网友评论:于佩尔表达的角色性格和精神力量非常惊人。故事背景是在发生叛乱的西非种植园,而于佩尔作为种植园主在面临工人逃跑,前夫背叛,儿子发疯,家中被抢被盗等等巨大的家园生存性问题中,依然在坚守自己的信念,想守护自己居住了几十年的土地。她依旧在收割植物果实,重新招纳工人,一个女人带着一把枪在这样混乱的生活里坚守自我。唯一一场哭戏是在电影开篇的倒叙中,她搭上一辆客车在陌生的黑人居民之间一个人看着窗外掉眼泪。最后她回到燃着大火的家中,在最后崩溃杀人的血溅中她的坚持成空。镜头非常大气内敛,无论是从人物后面的特写还是对于混乱的处理。其中有一幕,暴乱的黑人抢劫医院后一群人躺在草坪上胡乱吃药脸上露出幸福的表情,儿童溜进农场主的家中抱着玩偶躺在浴盆里幸福死去。影片表达的太多了,战争,居住者的家园情感,种族问题,贫富差距典型的法式画面切换和欧式温吞水的叙事。剧情有着不错的主题:抛开殖民统治对落后地区带来的现代文明更多,还是混乱与痛苦更多在一边不谈,战乱带给最多痛苦的总是平民。这里的平明是双方的。本来剧情可以通过更丰满的叙事来思考生存与混乱。然而导演却选择了陨石坠地般“文艺片”式的散乱叙事,最终无论是形式还是思想内容,无一是处。女主这么执念于自己的咖啡豆,连家人的命都不管,这样真的好吗?!可能全篇都在探讨那不顾一切的执念(信念)吧。女主的执念,叛军的执念,而女主儿子算是这股执念的牺牲品。但,最后这执念并没有结果。摄影大多使用小景别,刻意控制信息量,其他方面趋于写实,剪辑也刻意隐藏情感,全片偏沉闷。于佩尔电影回顾展,中华艺术宫#C+:在我看来虚构的国家背景不是剧本薄弱的借口,为什么Maria要执着于待在种植园?为什么Manuel突然就从一个浑浑噩噩的中二少年变成了反叛军的支持者?缺少让人信服的铺垫,Maria最后的崩溃显得异常突兀,也直接拉低了电影可能达到的高度。诉求过满。先是殖民与被殖民/反殖民(文明与野蛮)的较量,这之所以难以忽视,是因为里面多对一的力量结构实在明显。在这之上,才好去看女性主义层面的诉求。也不见明显的价值评判,全在以于佩尔为核心的运镜里头。彻底的女性主义叙事,果然在这种半虚构社会/空间里才好施展拳脚。【8.4】德尼的叙事实在是太稳了,这样混乱的故事也能讲得如此平静而抑制,只不过片中女主的固执和全片尤其是最后的暴力元素足以让很多人看完给出不好的评价。当今像德尼或者是毕格罗这种出色的女导演的风格反而却如此压抑而锋利,平稳的镜头下一步步挑战观众的心理。很散的电影,结构几乎变化于无形,叙事重心几乎游动不居。这部电影依旧可以回溯到克莱尔德尼的“非洲情结”:白人与黑人能否平等相处的可能性、仇恨能否脱离出历史遗留下的偏见,这同样适用于这个“讲述神话的年代”。有于佩尔的镜头真的都是最有感染力和印象最深的!原本想带着巧克力的预置印象试图理解这个片却发现几乎完全背道而驰如此孤独的背景设置你无法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任何归属一条如此简单的时间线被德尼剪成了若干个平行时空出生的同时我在死亡苟活的生命在毁灭我该去找谁【就很期待看起来很光明的心灵暖阳德尼到底会怎么拍模糊的客观历史演化为随即屠戮,置身其中的人们,找不到刽子手与救世主。电影的爆发集中于一瞬,那一刻,一切铺垫顺理成章,豁然开朗。执着寻求理性往往会淡化人性本身,于是电影在模糊的背景中描绘了坚定本身,那是血脉与土地间无解的诅咒和于佩尔已臻化境的演出。最后一个镜头,年少的士兵仓皇地逃走。Blondnesscriesforpillage.Theyellowdogshaveshisheadandpickeduptherifle.Huppert年复一年地耕作,忍受,耕作,忍受,直到疯狂。节奏太慢,100分钟的电影看出了150分钟的感觉,演员比电影本身重要的作品。无情的杀戮让人压抑,于佩尔一人的独角戏,背景无所谓,故事无所谓,就为了呈现一个人的内心戏,真奢侈,一大亮点是把于佩尔拍出了一种少女的感觉,倔强,坚韧又干净。克莱尔德尼真是法国导演里的异类,更是女性导演里的异类,她的镜头十分具有力量感和节奏感,并且对准了模糊掉时间地点的西非国家,一个充满暴力的慌蛮之地,非线性但沉稳叙事,肮脏鄙陋的人性刻画,简洁有力的跟拍,完全感受不到刻意强调的女性视角。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
导演:弗朗索瓦·欧容
语言:法语
年代:未知
简介:生活在巴黎的路易斯(Melvil Pou aud 饰)家境优渥,不必为生计担忧的他终日和女友莫西(伊莎贝拉·克雷 Isabelle Carré 饰)浸淫在毒品之中。就在某天清晨,路易斯注射毒品过量,一命呜呼。莫西则经过全力抢救保住性命,却发现自己已怀有身孕。路易斯母亲不希望一个有着家族血脉且可能沾染毒瘾的孩子诞生人间,她要求莫西拿掉孩子。此后不久,路易斯的弟弟保罗(Louis-Ronan Choisy 饰)拜访了躲在某海滨别墅待产的莫西。保罗是一个只对男人感兴趣的善良俊美青年,他和莫西的关系时而紧张,时而缓和。在相处的日子里,他们彼此交流着关于路易斯的一切,也渐渐拉近了心的距离…… 本片荣获2009年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
主演:吉列尔梅·路宝 法比欧·奥迪 苔丝·阿莫林 塞尔玛·爱格雷 卢塞·德·
导演:丹尼尔·里贝罗
语言:其它
年代:未知
简介:女孩吉瓦娜(Tess Amorim 饰)和男孩里奥(Ghilherme Lobo 饰)是最要好的朋友。里奥虽然双目失明,但内心一直渴望自立,不喜欢来自父母的过多保护。新来转校生加百列(Fabio Audi 饰)不小心闯入里奥的世界,也改变了里奥和吉瓦娜的相处习惯。里奥对爱上加百列患得患失,吉瓦娜对里奥的疏远伤心难过,而加百列懵懵懂懂的回应更让男孩女孩们的世界复杂起来...... 《爱,简单》是巴西导演丹尼尔·里贝罗根据自己2010年的短片《爱,牵手》改编、起用原班人马拍摄的剧情长片处女作。《爱,牵手》曾获得大小11个电影节的最佳短片奖。《爱,简单》依然讲述在牵手中跨越视觉的爱,然而与短片相比,故事的重心从性觉醒转移到了主角的独立成长上。独立成为电影的内核,其中也包括他独立选择去爱谁的自由意志。《爱,简单》获得第64届柏林电影节全景单元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以及象征同志电影最高荣誉的泰迪熊奖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
主演:文森特·林顿 梅兰妮·罗弗 雅克·博尔德里 戴维·雷伊 奥利维尔·斯勒
导演:史蒂芬·布塞
语言:法语
年代:未知
简介:尽管员工在财务方面做出了巨大牺牲,公司也获得了创纪录盈利,但PerrinIndustrie工厂的管理层仍决定关闭全厂。工人与企业的协议被撕毁,承诺未被遵守,1100名员工在其领导人LaurentAmédéo的带领下,拒绝接受这个突如其来的决定,并尝试拯救各自的岗位。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史蒂芬·布塞开战电影网友评论:看到最后我也崩溃了,有什么能比一个英雄的覆灭更让人绝望和崩溃的。但是真的不值啊!!!因为所在公司发生非法裁员的事,导致我对这种公司把员工当作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蝼蚁的行为真的是太有感触了!可我们这还是连钱都不给的开除呢,老哥你所在的环境和你们的勇气和智慧还能让你做到和总裁谈判这一步,真的是令人钦佩与羡慕。我们这连工会都没有,大家都噤若寒蝉。大银幕看手持摄影和嗡嗡的争吵声真的是看得我脑阔疼,可更让人想吐的是现实。工人虽然弱小,但手中依然有力量。我发现大多战败方之所以战败,不是因为对方强大,而是来自内部懦弱部分的瓦解。所有人都在这场战争里做了选择,谁都希望最后胜利,但怎么能在失败的时候就把责任推给领头人呢。可最后就是这样。老哥最后把所有的责任背在身上,然后付之一炬。不值啊!用全片单一的浅景深,长焦近景和零主观叙事镜头(对话几乎没有正反打,也没有景别变化)营造出来的旁观者视角非常极端,作者性很强(拍群众运动时候用大的景别会不会更好),也由此带给观众真实和沉浸感(我甚至可以联想到拆迁)。罢工这个社会事件,企业破产涉及的经营管理甚至收购的商业行为,都进行了调查,充分体现了专业性和故事的合理性。最后自焚的手机视屏的插入(包括一开始的黑屏)都是主观设计的视听语言,表达了现场旁观者冷漠的态度。缺点一是人物一直坚持的状态让人窒息。二是没有能通过丰富人物家庭或者其他困境的方式适当铺垫,使得最终走向的灭亡难以自洽,像是强行完成的人物弧光,用作推动叙事(恢复谈判)。浅景深边缘虚化的伪纪录片拍摄手法和工会运动的题材倒是相得益彰,很有现场感和即视感,除此之外,电影层面其实可说的并不多,本片的魅力更多地在于它与政治的紧密联系以及和生活的巨大勾连,不排除电影本身是对逆全球化这一议题的正面回应,但它却也精准地预测了法国国内的giletsjaunes运动。而纵观全片,这与其说是工会对企业、或者说工人对资本家的“开战”,毋宁说这是一场工人内部的“权益之战”。电影的结尾看似是解决了问题,但通过这样残酷的方式或者说借助着电影媒介赐予的编剧权力,导演恰恰是又把这个难解之题重新抛给了观众。4.5最后的手机镜头只有短短几秒,一个曾经心怀希望,据理力争,勇敢理智的“英雄”瞬间消失。镜头外的我们无法指手画脚,冷眼旁观,置身事外,高高在上的看这一切。“抗争不一定会赢,但不去抗争就一定会输。”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却真的需要巨大的勇气去履行。可以和《两天一夜》结合起来看,它不只是一个罢工频出的当代法国劳资斗争的切面,它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不公无处不在,正义却绝非唾手可得。2019年sofar最堵电影,你贡献了生命,可还是没能赢。当你自己都不知不觉将生命置于洪流内,这到底是可悲还是可颂?4.5.自由引导人民,法国人民爱游行。手持摄影淹没于人群,用一场极具实感的“纪录”描绘出罢工的前后过程,融入法国社会和全球化冲击的各方问题。并从工人的角度来审视运动,从对外的斗争到内部的瓦解,暴力的宣泄,再到林顿一往无前的牺牲挽回局面。林顿的表演十分精彩,从冷静谈判到孤注一掷的升华。电子乐和密集鼓点对故事的烘托和缓冲。联想到国内的下岗潮,一个是西方法制式的无法介入不作为,一个是宏观调控式的强制介入,资本面前,兴与亡,百姓皆苦。【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教科书级别的工人运动伪纪录片。从劳资纠纷、矛盾骤起,到抗议示威、内部分裂、高层谈判、暴力行为、指责泼脏水等过程一波三折,细节丰富刻画详实,完整呈现运动始末。想到很多现当代国内外如出一辙的生动案例,以及原一男的《日本国VS泉南石棉村》。几乎全手持肩扛长镜头直击激烈的谈判、集会、抗议现场,营造出极真实强烈的现场感。演员表演精湛场面几乎天衣无缝。若不是欢乐聚会部分风格突兀,还真差点被导演骗了。四星半两个阶级的争执来源于法律层面以上道德标准里的责任与义务,当社会文明退化到利益为最高准则时,矛盾注定无解。底层开始分派系来各自为战,既是高层战术,却也是人性使然。关乎生死的战争中,一味指责对立方不仅是利益原因,更是因为愤怒地指责可以短暂消解羞耻、愧疚和绝望。电影立场鲜明,选择底层视角的抗争派,因此较少展示高层和妥协派的视角,显得有失偏颇。死亡固然是英雄无奈之下的决绝抗争,牺牲能带来冷静、团结和继续抗争的力量吗?资料馆第一次观看。在完全不知道任何有关电影介绍的前提下,非常巧合的方式看到这部影片。完全没想到是一部关于工人权益斗争的影片,纯新闻式的镜头,基本前大半部分都是在吵吵吵,中间睡过去了两次,醒来后发现完全不影响观影,内部吵,工会吵,带动更多的人吵。结果根本不用猜,结尾终于主人公出来了,以一种让人匪夷所思的方式结束了电影。整部影片可以看成一则社会新闻,不同的是它以用新闻来展现新闻。四星。不仅仅是工人维权,深层次来看,维权路上阶级立足点的矛盾、突破阶级的困难才是重点。模拟纪录片的形式来试图还原真实故事中男主的自焚缘由,所以全片绝大多数都是你来我往的对话。可贵的是导演对于矛盾的层层递进:企业无赖、政府和稀泥、内部分化、众矢之的,所有的铺垫化成了最后手机实录的一摊火,震撼。孙子的出生与自己的焚烧,新生与逝去,很巧妙。震惊到了的一部,“那些抗争的可能会失败,但那些不抗争的,注定失败。”看的时候真的有恍惚是不是纪录片,整部电影几乎都在不同的争论,作为观众几乎就是这部电影里战士,前路未知。最后猛虎落泪,怀抱两掌大的娇嫩婴儿时,依然前路未知。和平年代的抗议为什么会有自我牺牲,好像终于明白些从古至今,一直如此。本来我还是觉得各有各的道理,直到对方拒绝其他企业收购工厂的时候,资本家的丑陋面目真的就暴露无遗了。这不是什么沟通问题,这他妈就是阶级斗争,不流血不罢休,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的口号,到现在也不过时。很大胆的一种叙述方式,减分在于最后的人物一路下降,几乎是放弃思考。但我也能理解,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没那么多前思后想、因果积累,几乎百分之九十九点九都是偶然。冲突不断的重复,到最后突然消失。这在故事来讲挺灾难性的,但不见得不真实。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
主演:艾弗·诺韦洛 罗宾·欧文 诺曼·麦金内尔 伊莎贝尔·琼斯 伊恩·亨特
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语言:无对白
年代:未知
简介:主演:艾弗·诺韦洛/罗宾·欧文/诺曼·麦金内尔/伊莎贝尔·琼斯/伊恩·亨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语言:无对白地区:英国编剧:康丝坦斯·柯莉儿类型:剧情/惊悚/冒险上映时间:1927-10-24(英国) 别名:下坡/下山/WhenBoysLeaveHome用户标签:希区柯克,默片,英国,AlfredHitchcock,1920s,Alfred_Hitchcock,1927,黑白片长:80分钟/74分钟(美国)/106分钟(英国电影协会修复版)imdb编号:tt0017825大学运动队长罗迪•贝维克(艾弗•诺维诺饰)因为勾引一名女招待并与他生下孩子而受到指责,但他拒绝说出真正的肇事者,他的好友蒂姆•韦克利(罗宾•欧文饰)。他因此被赶出了学校,并且因为不满父亲贝维克爵士(诺曼•麦金尼尔饰)怀疑他的清白而离家出走。他加入了一支歌舞剧团,爱上了一个贪慕虚荣的女演员茱莉亚(伊莎贝尔•琼斯),不久他继承了三万英镑的遗产。他买下豪宅并供养茱莉亚挥霍,茱莉亚却勾搭上了另外一个男演员阿奇(伊恩•亨特)。最终,罗迪失去了财产和茱莉亚。他一贫如洗,来到了巴黎当起陪舞,最终流落到马赛的廉价旅店。旅店老板收留他的原因是想把他送回家后另一笔酬金。罗迪发现自己身处货轮,那些被人伤害、欺骗的回忆一一在他眼中闪现,人生的这段下坡路不断刺激着他。最后几经漂泊终于回到了家中,等待他的是…… 希区柯克曾说其中一个镜头呈现“颠倒站立的诺维洛”是他所有电影中个非常喜爱的时刻之一。下坡路电影网友评论:技术上讲拍得不错,尤其空间、画外空间的运用。整体用soft-focusstyle但也有几处recessivestagingwithaggressiveforeground。但叙事从男主角“净身出户”开始走downhill,好像有点编不下去了。最后呼应篇首的结尾尤其蛇足。好吧,其实总得来说还不错,Roaring20s的风貌总是吸引人的。谁能告诉我结局是什么,为了赶下一场提前走了,其实离结束只差两三分钟,谁说93分钟的,应该是修复版的106分钟吧,这是人生第一部默片,花了很久才入戏,一直问自己怎么选了这么一部,完全不希区柯克,入戏后感觉还不错,想想电影里的人都已经不在了,而且近百年前的电影里很多手法现在还在用@siff环艺我是实在不喜欢这个结局!!当主角在那个穷人家的小破屋时,尤其是被翻出那封没有寄出的信时,我就一直在心中呐喊,让主角在这里死掉吧,在这最让人揪心的时候死掉,绝对可以升华主题。要是主角在那时死掉我一定至少打八分,可是,希翁却牵强的弄出一个美好的结局,明明就是烂尾!看完让我怨念好久!非常悲劇的故事,配以大量的主角主觀視角鏡頭尤其容易引起對角色感情的代入,最後帶出「家」就是人的依歸,走下坡的人生也非絕望。希治閣早期的作品對女性的描寫都極負面,甚至有一種淡淡的對愛情的恐懼,難以想像當年他已婚。其实蛮拖沓的。但是看点还是有,一是100多分钟的默片,用字幕的地方屈指可数,希胖尽一切可能地在用画面叙事,而且效果卓著;二是最后那段回顾一生经历的幻想/梦境段落,似乎偷师印象派了,也导致收尾部分有点过于滥情。房客之后几部希氏的默片注定会失望了,本作更是尝试了全新的风格,甚至完全与悬疑无关。不过值得一提的是92分钟开始的眩晕和闪回很精彩,也是希氏中后期作品出现过的手法。同时很幸运的是看了BFI的106分钟修复版。6月23日13:30上海永华影城,我觉得剧情不抓人,有几段差点睡过去,但是氛围意外好啊,大家都看得很认真,笑点很整齐,看完鼓掌也很整齐。片长有100多分钟而不是写着的80或者84分钟。16thshanghaifilmfestvial|yonghuacinemacitywithyu|三星半|希区柯克未成熟期的故事片,玩了一些小技巧,也就如此。看完之后最深的印象居然是上世纪20年代的英国地铁就他妈的有自动扶梯了……对于普通观众和那啥观众,希胖的电影还是看那几部出名的得了-_-||||||||不仅这个男人傻,故事也蠢,权当看看镜头的景别和构图吧——那个希胖最爱的“倒像”画面确实经典,辛辣且一针见血地道破主人公接下来的厄运困境。上海电影节第二战。这个其实还挺好看的,音乐以及画面表现形式非常有趣。情节嘛,也就那么回事?家庭剧……下了个没配乐的版本,感觉整个人的理解能力都降低了,就像不戴眼镜看不清别人的脸觉得听力也下降了一样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
主演:伊莎贝尔·于佩尔 碧翠斯·黛尔 帕特里斯·夏侯 罗纳·哈特纳 莫里斯·
导演:迈克尔·哈内克
语言:法语
年代:未知
简介:导演:迈克尔·哈内编剧:迈克尔·哈内克主演:伊莎贝尔·于佩尔/碧翠斯·黛尔/帕特里斯·夏侯/罗纳·哈特纳/莫里斯·本尼丘/更多...类型:剧情制片国家/地区:法国/奥地利/德国语言:法语上映日期:2003-10-08片长:France:113分钟(CannesFilmFestival)/HongKong:113分钟(HongKongInternationalFilmFestival)/Argentina:114分钟(BuenosAiresFestivalInternacionaldeCineIndependiente)/USA:114分钟又名:狼的时代/恶狼年代/暴狼时刻/TheTimeoftheWolfIMDb链接:tt0324197 伊莎贝尔·于佩斯饰演的安娜,一家四口从城市逃难到乡下,发觉自己的村屋给人占去。争执中丈夫被杀,安娜带着子女流离失所,途中儿子还给一流浪少年扣留。后来到了一个火车站,很多人在苦候,望火车把他们带到安乐郷。安娜听说有一班宗教义士,奉献自己以拯救人类,连她儿子也甘愿受祭。人在极端环境里不见得只剩下狼性。汉尼卡的风格有份严峻之美,正为杜绝滥情,从人之不仁中发现希望。 狼族时代电影网友评论:文明社會崩塌下放棄物質回歸追求生存所需時,人性道德會歸於一個什麼位置?當中所追求的又是一個什麼東西?電影充滿冰冷灰暗壓抑,一群群被世界遺棄的孤兒他們的下一代又是如何是好,對人類很是殘忍的描述,一方面感覺少了批判而悵然失落,另一方面是寄與希望及懷緬過去的美好,雖然抽起了應有的描述但還算不錯6/10。哈内克运用银幕空间制造出一层黑暗恐惧,人们在丧失家园的荒原四处飘零,镜头挡住家属上半身的葬礼戏让极简元素释放最大情感,弱女子践踏尊严为生病的宝贝讨水、过路客收了别人的手表却不留一滴水救济,无人为女主伸张杀夫之仇,男孩赤裸着寻求涅槃的燃烧时刻得救,结尾火车开动如人性自我救赎。现代文明遭遇野蛮入侵后被丢在原始丛林里重建道德体系,这就是哈内克干燥得一滴水分也没有的《狼族时代》的内容。他于这部现代版《鲁滨逊漂流记》中掺进来许多无序而疯狂的暴力,并试图探讨文明与荒蛮彼此依附的关系。然而他浑浑噩噩走过头的悲观主义最终逼得现代人自暴自弃差点一把火烧掉仅存的家园。讲述灾变后引发的社会崩溃,因生活资源极度匮乏,每个人都变得既悲惨又蛮横。对众生相的描绘有后来《白丝带》的影子,但在这部片子里,观众成了哈内克在影像方面进行火光实验的牺牲品,大部分时间里什么也看不清,虽然起到了让观众无比珍惜日场戏的效果,但观感实在不讨好。片尾的救赎无法挽救通篇失控水资源危机背景下大量难民为了生存,暴力成为唯一护身符。极端环境中暴力无处不在:毫突然开枪射杀、大火焚毁房屋、动物死亡、歧视言语中伤、传染病、强奸和自杀。生命何其脆弱,死亡如影随形。哈内克冷峻严酷风格:抽离固定远景制造克制旁观视角、完全剥离主观情绪来彰显人物内心、因果断裂紧张不安。没有前因和后果,没有铺垫和高潮,更没有烘托氛围的音乐,迈克尔·哈内克采用了大段沉默的镜头,以极端冷静的手法描绘出一个近乎原始的人类社会,人们靠交换的方式生活,看似有秩序,但是无道德,人性处于时刻被崩溃的状态,灰暗的影像中弥漫着身临《狼族时代》的恐惧,最后那段移动长镜头则引人深思。“趣味游戏”般的开端,经过“雾中风景”,“失明症漫游”的构建,可怕的无终止,结尾又仿佛回到城市中产视觉坐看一切平静。伯格曼的“豺狼时刻”乌曼跟冯叙多的相似叫人难忘,而这部“狼族时代”里,我实在没法摆脱阿姨的魔法,这个演员演什么都是对的!她每一次出镜,每一反应都是自然真实丰富的。1.设定交代模糊,后段才猜是缺水还不确定。2.多部电影出现直接杀生镜头,人自刎是特效,杀猪马太过真实,不知是否真杀,如果是会不会有伦理问题。3.杀父救子有牵强说教之嫌。4.能感受到导演解剖人性的真诚,但我的理解力也就止于此,再高深的映射无力get,也不喜欢那种刻意映射。7.5Thetrainwillarrive,thetrainwillcometotheend.哈内克这部在浓雾的冷意里竟给予了一丝希望虽然这希望只是部分人信奉的火光虽然火苗会烧毁屋子与生命诱来末日于佩尔阿姨演冷静里的绝望再合适不过尽管或许这是部没有主角的电影哈内克这片在内容上有点回归冰川时期但摄影和人群设定上不是,架空的社会荒诞的剧情人类原始的兽性。父亲被杀开始流浪像是狼这种群居动物领头被杀要开始进入其他族群分担的任务和怜悯的同情都不同火车开往的方面怒火的牺牲末日来临男孩赤裸。我们不关门一直看窗外的风景。我仍然喜欢哈内克的镜头,绝望和人的退化发生在风和日丽之中。但这部电影可供思考的东西很少,归根到底是拍摄电影的执行力不足够,背景,剧情进展(主要场景都集中发生在荒废火车站)显得过于刻意和平白,在这之下,人的种种行为和遭遇便难以产生讨论的意义。不痛不痒的一部哈内克,有阵容,无力度——或许是“末世+密室”的套餐见了太多的缘故吧;终于和电视机说再见了~;反倒是一些温情,是哈内克不曾有的,比如walkman那段和倒数第二个镜头;p.s.发现[隐藏摄像机]里抹脖子那爷们和哈内克合作挺多啊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
主演:罗曼·波兰斯基 伊莎贝尔·阿佳妮 茂文·道格拉斯 乔·范·弗利特 Be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
语言:法语
年代:未知
简介:内向的波兰裔青年塔尔科夫斯基独自来到巴黎,希望在此租住一间公寓这间房之前的房客西蒙·肖不知出于何种原因跳楼自杀在西蒙于医院中气绝身亡后,塔尔科夫斯基顺利地成为了新的房客。乔迁之喜并未给他带来太多欢乐,周遭的压抑气氛无时无刻不在侵扰他的神经。这桩古老的公寓中住着许多古板沉闷的人,他们抱怨塔尔科夫斯基制造过多的噪音、联名排挤其他房客……这个可怜的青年虽然小心应对,却渐渐被他们逼向绝境。塔尔科夫斯基开始意识到西蒙·肖自杀的原因,他同时发现,自己也正被这群怪房客引向毁灭的终点……